张燕生:地方财政在吃紧,怎么办

2012年10月29日07:18  环球时报

  张燕生

  最近,非税收入成地方财政收入主力的新闻被广泛传播,地方上各种“乱收费”和“重复收费”的现象也在互联网上不断被曝光。不管这些指责是否真实,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地方“钱袋子”的确在吃紧,甚至一些地方财政有入不敷出的风险。

  那么,什么原因造成地方“钱袋子”收紧呢?

  首先,这是全球经济减速、中国经济减速大背景下的一个必然结果。国家前三季度GDP增长7.7%,是14个季度以来最低。GDP增速放缓了,财政收入相比前几年自然会减少。真正的问题在于,这种整体经济减速、地方财政减收的趋势究竟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日前发布的数据,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降至3.3%,为自2009年经济衰退以来的最低。而全球经济先行指标———制造PMI指数,包括欧、美、中国都低于50%,也是2009年6月以来最低的,这说明减速不仅仅是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而是全球经济仍处于经济复苏低谷的泥潭里。笔者估计,全球经济至少还需要四至五年时间才能走出来。

  即使中国拥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高储蓄率、高投资率、接近5万亿美元的对外金融资产、良好的财政和宏观经济状况等等,也不可能摆脱全球经济衰退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潜在GDP下调已形成广泛的共识,其实在这个大背景下看,中国今年的GDP增速保持在7%到8%之间,是非常正常的经济增长速度。而地方财政收入的减少,也就不可避免了。

  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经济2003至2008年处于高速增长时期,恰逢美国金融和房地产泡沫高涨的时期,全球出现了非理性繁荣。由此带动了中国房地产、矿业、金融等资产价格高涨,为地方财政带来了快速增长的财源和不断扩大的税基。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全球经济去杠杆化进程的快速迈进,各国政府都进入艰难的去杠杆化、去泡沫化、去虚拟化的阶段。美、日、欧等政府纷纷陷入财政危机、财政悬崖困境。对中国地方政府而言,用小投入快速获得大收益的时代已经过去。此外,税改、地方融资平台、公共财政支出增加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影响着地方财政的收支状况。

  一些地方的财政收入骤减,但又必须承担起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公共责任。尤其今年是“十二五”第二年,又是地方政府的换届年,各地都纷纷出台了未来五到十年投入巨资增加投资的计划,有的甚至高达上万亿。面对重重困境,地方政府究竟应该怎么办?

  首先要量入为出,转变GDP导向的发展思维。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局势恶化的时候,不少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刺激本地经济发展,积累了巨额地方债务负担。这样做的后果在慢慢显现,地方融资平台积累的债务要还本付息,收益遥遥无期,又正赶上地方财力下降和土地收入锐减,地方财政可谓不堪重负。如果继续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扩投资,就有可能出现收不抵资的地方财政困境,进而影响地区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所以,在新一轮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进程中,地方政府必须加快转变GDP导向的发展模式,转向深化改革、勇于创新、保障民生,绿色转型的科学发展轨道上来。

  此外,当前深化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划分的体制改革,进一步划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作用边界,积极推动包容性发展、平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实现从“摸石头过河”向法治和基于规则行事的模式转变,是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点。其中,地方政府扮演着新一轮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的重要责任。▲(作者是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收入分配改革重要内容因垄断业反对夭折
  • 体育英超-争议判罚不断 曼联3-2胜9人切尔西
  • 娱乐张馨予维权上诉 被告称其形象本就不良
  • 财经暗访北京停车费乱象:层层转包千家分食
  • 科技白色iPad mini上线20分钟被预定一空
  • 博客中国太太:外国男人娶我一点都不亏
  • 读书解密:毛泽东免除赔款为何日本不领情
  • 教育业内人谈大学排行:部分高校花钱买名次
  • 育儿女子带双胞胎女儿跳楼致两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