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万承:纸媒网媒谁也不是谁的跟屁虫

2012年11月01日04:39  中国青年报

  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兴起,似乎把采编权下放给了网友们,这也常让不少传统新闻人喟叹,纸媒成了网媒的复读机:今天爆红热传的微博,就是明天纸媒的重点推荐阅读;当天门户网站的头条,就是第二天的纸媒的头版头条。

  我看并不尽然。微博上一条段子的的爆红,网站上一条新闻的热评,受众面总的来说还是狭窄,不可能期盼看新闻联播读党报的老父亲,清楚地知道吴法天约架挨打了,司马南演讲被扔鞋了,这些事件的主角是依托微博而走红,但事实信息传达的价值却超越了个人身份。

  纸媒作为“二道贩子”,对相关事件进行梳理,对各方观点罗列点评,就能将事件影响进一步扩大。约架的传统意义,现在是否还应被热捧?扔鞋作为言论表达方式,应有怎样的限定?这些可能都是网络时代的新议题,再次传播是有意义的,不能简单说成是网媒的跟屁虫。

  事实上,根据现有的媒介操作规范来看,反而是网媒像纸媒的跟屁虫。这么说的原因很简单,除开以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等少数网站外,绝大部分的网站不具备自采新闻资格,也就是说,所有的新闻都是转载而来,而纸媒就成了最主要源头。

  出现纸媒网媒谁是谁跟屁虫这种伪问题,更大程度上是源于:除开现实生活之外,新型的网络生活已经出现并且初具雏形。但现实与网络的映照,又并非一一对应,甚至可以说许多时候还是扭曲变形、光怪陆离。你无法简单的评价,“元芳,你怎么看?”这类无厘头式的网络语言,有多大的价值或者具备怎样严格的意义,可是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网络语言就是一点一点冲击着传统语态,那是另一个生活场域,有一套自己的语言方式和行事逻辑。

  自媒体的兴起,也并不代表着传统媒体的必然消亡,就像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刻,新闻联播插播的“莫言是首位获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还是引发新一轮的传播与热议,因为一些媒体与官方的紧密关系,它们的发声就超越了简单的信息层次,反而更像是一种态度的彰显。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天的热点事件发生后,还有人会对照第二天的党报来揣测官方的态度。

  但这就对一般的都市报类媒体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没有自己的独家新闻,没有自己的独到观点,作为新闻纸存在的意义无疑是值得怀疑的。因为阅读终端仍在不断下移,打开手机就可以阅读到新闻,关注他人微博就可以了解到需要的信息,作为门户网站的新闻形态都在受到猛烈冲击,因为人家没必要登录到你的首页来了解信息,上自己的社交媒体就可以一网打尽了,所以如果纸媒还抱残守缺地认为自己不可取代,那无疑是自寻死路。许多纸媒在新闻方面早已乏善可陈了,只要广告额下降到一定程度,关门是迟早的事。

  自媒体是如此地无所不在,虽然无法取代官方的通讯社电视台报纸,可是自媒体也有自媒体的好处,人民日报不会猜测重要会议什么时候召开,但自媒体会有这种猜测,在介乎准确信息的有与没有之间,自媒体提供了一种模糊晦暗的信息,它并不见得准确,但有着一个大致的指向,当更多的讨论出现,更权威的人参与讨论,真实的信息可能就会由此产生。

  那些说纸媒是网媒的跟屁虫的人,很有可能是一群长时间泡在网上的媒体从业人员,当他前一天刷完一天的微博浏览完了各大门户的新闻,第二天打开报纸一看还是昨天的新闻,难免可能会感叹,纸媒真是不争气,天天就知道炒网媒冷饭。可是只要转念想一下,那些上完一天班从车间走出来的工人,吃完晚饭翻翻报纸,可能就会觉得新鲜事怎么这么多。

(原标题:纸媒网媒谁也不是谁的跟屁虫)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智库报告建议2015年我国全面放开二胎
  • 体育联赛杯-3度落后补时扳平 切尔西5-4曼联
  • 娱乐传新欢为王石生下一子 前男友是豪门公子
  • 财经传王石与新欢已生下孩子 长江商学院走红
  • 科技三星发布Galaxy Premier:针对亚欧市场
  • 博客美国博主亲历飓风 马未都:老外捡宝物
  • 读书解密:彭德怀为何提议将毛岸英葬在朝鲜
  • 教育北京雷霆“禁奥”:20亿富矿前途未卜
  • 育儿质检总局:谨慎邮寄新西兰婴儿奶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