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肖畅
12月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中南海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新华社对此用100多字做了简短的报道,报道的这种“瘦身”为人关注和议论。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账号解释称:报道要以“简朴求实”为要,避免“假、长、空”,而要力争“短、实、新”。
领导人活动报道“瘦身”已不止一例。最近,央视《新闻联播》仅用4分27秒报道习近平在广东的视察。这类报道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它们回应了新一届中央领导人文风、会风的垂范,也向媒体率先示范了“简朴求实”的报道文风。
简短的报道,同样会分量十足。事实全备,意义传递到位,此外别无铺张的言辞,从宣传与传播的角度看,效果都很好,社会接受与认可的程度也很高。简短并不意味着有意削弱影响,而是凸显对事件本身的关注,将繁文缛节熏蒸出来的伪价值、伪话题、伪关注抛弃掉,不再人为拔高影响、刻意凸显重要性,一切依据人们的关切点来寻找事实、发现新闻。总之,就是回到真实——事实的真实,价值的真实,态度的真实。因为更加真实,这类报道才更可读,更具亲和力,也更有分量。
那是不是一味的简短就够了?如果仅仅把简短当标准,报道可以在新的方向上重走庸俗之路,堆砌或者削减文辞都空洞无物,“假、长、空”可能就变成了“假、短、空”。报道“瘦身”所传递的意义,不仅仅是简短,压缩字数是出于新闻自身的需要,意义就在于媒体保持了自主性。
我们的不少媒体尤其是机关媒体缺乏应有的活力,以至于把领导人的活动报道视作专门的新闻类别,是所谓的“工作新闻”,渐渐形成独特的报道模式,这种模式现在甚至成为网络戏谑的对象,可见它与大众的信息接受习惯距离遥远,传播的效果自然不能如意。我们今天推崇“短、实、新”的文风,如果只是大刀阔斧的压缩文字、时长,效果会立竿见影,但如果没有找出这种模式的成因,不能转变背后的一套观念,改变就只能是形式上的,并且极有可能回潮。
背后是什么,就是媒体的社会定位和媒体的自主性问题。任何国家,媒体都是重要的社会构成,负有信息传递、环境监测、社会监督、提供娱乐等重要功能。媒体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一定程度上区别于政党、政府、经济体和民间社会。我国对媒体的定位是“党和人民的喉舌”,但在一些时间、一些地方,这个定位被错误理解为“党政领导人的喉舌”,重要版面、时段,只见领导不见人民,版面、时长成为一种规格,无关新闻价值。其结果就是媒体的大量精力和资源都用于迎合这种规格,成为领导的黑板报,致使媒体脱离群众、缺乏活力、其他社会功能弱化,甚至重大报道的宣传效果也大打折扣,这绝不是党和国家、人民之福。
中央转变作风八项规定提出:“要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现在,中央领导做出了垂范,国家媒体给予了示范,地方相信很快会有跟进。如何全面发挥媒体的社会功能,如何尊重传播规律和新闻价值,如何释放媒体的自主活力和创造力,应该说到了恰当的思考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