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生证难办,与一些地方的服务意识没跟上有关。但更值得警惕的阻力是,这种公共服务已有了异化成牟利工具的可能
准生证最近成为社会热点话题。据昨日《法制日报》报道,一位媒体人在网上自曝办准生证遭刁难的经过,引起很多网友的共鸣,并最终使事情出现了转机,国家计生委有关人员还特意打电话向他致歉。
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幸运。“办理准生证需盖章签字40多个”,“新婚夫妇为办准生证奔波两地,长达三年无果”,很多人都有与报道中类似的遭遇。国家人口计生委不久前发文要求各地简化准生证办理流程,可这一通知在一些地方并未能及时落地。
问题到底卡在哪里?各地准生政策不统一,材料要求、手续流程五花八门,给办证人设置了一个又一个“行政梗阻”,显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办理人员不主动、不负责、不作为的作风,“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的态度,无形中都增加了办理的复杂程度。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地方计生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尚未接到正式通知,具体落实还须‘等’”,可媒体调查发现,南京、上海等早在通知出台前就已经采取简化措施或者取消了准生证。而早在10年前,流动人口生育第一个孩子,在江苏范围内都不需要办理准生证,由夫妻双方原籍所在地进行监管。
这表明,简化准生证办理程序并不存在什么技术上的障碍,一些地方已经在这样做了,也积累了可借鉴的经验,之所以出现办证“蜀道难”,与一些地方的服务意识没跟上有关。但更值得警惕的阻力是,这种公共服务已有了异化成牟利工具的可能。
媒体透露,云南曲靖会泽一名网友近日在天涯论坛发帖称,自己妻子已怀孕5个月,去村委会办准生证时,却被要求交纳1500元押金,到49岁时才能退还,而这种现象在当地很普遍。还有的地方规定,办理准生证推迟一个月罚300元。更有甚者,如果孩子出生之前没有办准生证,等孩子生下来上户口需要补办的时候,一次性罚款上万元。事实上,这些年来,一些地方也查获了基层计生干部滥用职权、权力寻租的案件。
改革要迎难而上,要敢于啃“硬骨头”,要有拿自己开刀的勇气与担当。计生服务何尝不同样如此?薄薄一张准生证,承载的是沉甸甸的民生,除了下发通知要求简化程序外,如何出台配套措施使之更好地落地生根,并通过严厉问责避免让“计生”成“生意”,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