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凝聚力也是行动力

2013年01月07日07:40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一旦为了执政而执政,民主制度不管形式上多完备,到头来也只能是一个空壳

  欧美国家带着焦虑和打开新局面的期盼步入2013年。焦虑源自进入第六个年头的国际金融危机,但也有这场危机暴露的深层次问题。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如是总结华盛顿“政治瘫痪”和“欧元区瘫痪”相似之处:第一,无法超越修修补补进而达成“治本”协议;第二,国家和政党受制于利益集团;第三,政治家对选民不够坦诚。

  美国《外交》杂志指出,在选举政治下,选出出类拔萃的领导人困难重重。即使偶尔有少数出色的领导人上台,还是免不了要面对被政治、法律桎梏牢牢捆住手脚的局面,实际上是寸步难行。

  这种忧患和反思难能可贵,不仅有思想的张力,也是西方政体自我修复能力的必要元素。

  美欧思想界谈及对方体制问题时,不时会流露出一丝酸涩。《经济学家》封面上赫然写着:“美国正在变成欧洲”。不管哪一方是情感伤害的始作俑者,苛责和揶揄都不足取。同处困境,更应相怜相惜,砥砺共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需要在每一个细微处加以培育。

  欧美国家对自身体制问题的反思,越来越多地延伸到“中国道路”——

  “中国的崛起与西方民主国家的衰落,向全世界提供了鲜明的对照。”

  “当西方最具代表的民主政体瘫痪时,中国已经做好决定,昂首前进。”

  中国人对发展进程中世所罕见的挑战有清醒认识。只要不是捧杀,外部世界的肯定乃至羡慕都值得我们关注思考。毕竟鸦片战争后的百年屈辱历史并不遥远,彻底摆脱“被殖民心态”、完成民族自信心的重建,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依赖发展成就支撑,也需要在比较中不断强化。

  西方的体制问题有历史积淀、现实诱因,也有经济全球化这一大的时代背景,总而言之不是中国造成的。在这一问题上,中西方思想界拥有共识。中国崛起同西方遭遇困境不期而遇,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纯属人类文明演进的偶然,还是蕴含了某种历史的启迪?或许,时隔多年后人们才有能力给出可信的答案。

  “中国模式的政治制度不可能取代西式选举民主,因为中国从不将自己的政治模式包装成普世通用的典范,也不会对外输出。”美国《外交》杂志这一看法十分中肯。无论中西方在历史文化传统和制度体系方面有多大差异,但维持国家正常运转、推动发展进程的良政有共通之处。心平气和地探讨一下这些共通之处,应该是有益的。

  一个政党上台执政,就要切实肩负起管理国家的职责,包括推动“不受欢迎”的变革。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要件。而这种动员能力只能在推动社会形成共识的过程中获得。尽管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很难摆平,但保持国家发展的强劲势头和可持续性是民众最大的共同利益,也是根本利益。超越党派和集团利益决策,把道理掰开揉碎讲清楚,总会得到大多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凝聚起变革的力量,获得足够的行动力。

  一旦为了执政而执政,民主制度不管形式上多完备,到头来也只能是一个空壳。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了此文的人还看了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媒体称陈光诚涉及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事件
  • 体育卡西替补10人皇马4-3胜 梅西传射巴萨4-0
  • 娱乐苏醒因殴打情敌李炜被停止工作
  • 财经茅台个别经销商因降价被永久削三成配额
  • 科技谷歌悄然撤销警示中国网络审查标语
  • 博客倪萍:姥爷成了村里最可怕的人(图)
  • 读书揭秘:当年美军为何没有烧毁靖国神社
  • 教育美国老妈送iPhone约法18章:太悲催
  • 育儿一罐奶粉挖出18只勺子(图) 失独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