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鹏程:霾散去,围观者请留下

2013年01月16日05:23  人民网

  风与雪,让雾霾减弱,重度污染正逐步好转。

  这几天的雾霾天气成为热点,首先因为就在“自家窗外”。呼吸着不那么畅快的空气,感受到喉咙鼻子的不适,谁也免不了会有担心。媒体的跟进,专家的科普,一些地方PM2.5指数的实时发布,也引起了公众的更大关注。这种开放式的态度,顺应了民意。

  当然,这也给各地政府根治污染带来更大压力。不管说多少“人人有责”,没有从法律上建构起共同而又有差别的责任体系,造成雾霾天气的各种污染排放就很难得到根本遏制。更大的挑战在于,随着气候变化对全球产生的影响,极端天气出现的概率会越来越多,造成重污染的几率会越来越大。这时解决污染问题,不能扬汤止沸,更要釜底抽薪。

  美丽中国、全面小康,不仅是一个清新的结果,也是一个付出的过程,需要政府努力,也需要公众参与。1852年,伦敦大雾倒逼英国首次推出严厉措施控制污染,伦敦前副市长罗思义在回忆这段历史时曾写道:这种矫正并不是自然而然出现的,它需要政府下决心制定政策以及公众的支持。

  “公众的支持”,一方面是以舆论合力,对政府进行鞭策和监督。另一方面,也是每个人身体力行地践行环保责任。曾有专家断言,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了历史上环境意识最高涨的时期。30年前我们求温饱,现在要环保;30多年前人们重生活,现在讲生态。社会的发展,让亿万中国人的目光,掠过高歌猛进的经济战车,投向低碳生活、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这是改变最好的时机,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为这种“改变”做好了足够的准备?

  当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改变,我们能不能承受因此可能带来的电气费上涨?当燃油质量提高、环保车上市,我们肯不肯多掏钱加油换车?空调的温度能不能调得高些,出行能不能多选地铁公交?甚至当政府出台高峰限行政策时,能不能不用购买第二辆车来“应对”?这些问题,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付出,结果却可能要10年甚至20年后才能看到。

  环保是还历史债、打持久战,不能在“吸尘”时才决心绿色出行。霾虽散去,但围观者不应走开。保持每天随手转发环保帖、追踪污染事件的环保意识,形成垃圾分类、使用清洁能源的环保习惯,这才是我们向着美丽中国的坚持与努力。

(原标题:霾散去,围观者请留下)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日称面对飞机“入侵”按国际准则应对
  • 体育澳网-吴迪大满贯首秀负 CBA-广东9连胜
  • 娱乐周星驰汤镇业任广东省政协委员
  • 财经茅台限价令触反垄断红线被发改委喝止
  • 科技后马云时代猜想:没有CEO?轮岗CEO?
  • 博客北大教授:无座与硬座同样票价不公平
  • 读书黑色内幕:国民党突袭钓鱼岛被谁阻拦
  • 教育家长吐槽培训班:攒不够几十万没好教育
  • 育儿3岁女童双肾患结石被疑奶粉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