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飞:网络“潮词”,慢点用

2013年01月25日07:46  人民网-人民日报

  “hold住”、“伤不起”、“坑爹”、“山寨”、“卖萌”、“淘宝体”、“咆哮体”、“凡客体”……当下,新词生句此起彼伏,大有从网络用语蔓延到日常生活之势。

  网语语言的爆发式发展有其客观条件:日新月异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成熟的平台交流传播手段,相对封闭、自成一体的网络环境,生活节奏加快对语言概括化、简省化、形象化的需求,群众智慧的互相启发,网络游戏等虚拟环境“闭门造车”的便利等。从主观上来讲,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竞争激烈,生活的压力之下,人们寻找着宣泄之道和平衡之道,网络“温室”无疑提供了一种可能,它鼓励甚至是催生网民的表达欲,在表达自我的同时实现自我的重塑,一批又一批鲜活生动、标新立异的网络潮词应运而生。

  对网络语言的爆发式发展究竟该怎么看,众说纷纭。无疑,网络语言带给我们很多交流的快感,比如“囧”、“倒”、“汗”、“晕”、“雷人”、“泪奔”这样“表情丰富”的字词,浅白简洁、新奇诙谐,表现力惊人,适应了竞争激烈、节奏快速的现代社会交际需要,降低了“圈内人”交流的时间成本,为生活带来了新的活力。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拥有如此绚烂多姿的新语体表达和无比活跃的语言生态。

  语言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古代也不乏“潮语新词”,其中有不少被接纳流传,成为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的固定用语。从历史的眼光来看,把网络新词视作洪水猛兽没有必要,语言有吸收、有丰富,也有淘汰、有消失,这是历史规律使然,也是发展的路径所在。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全盘接受网络语言,对网络语言的误用、滥用甚至是过度依赖的现象值得警惕。像“886” (拜拜了) 这样的话在网上说可以,面对面说则会让人诧异;“吐槽”(抱怨)、“杯具”(悲剧)用在公文中也不伦不类;公共媒体中一片“ORZ”(拜倒)、“表”(不要)、“酱紫”(这样子)、“稀饭”(喜欢)之声,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究其原因,一是这些网络用语的使用没有分清“私下”或“公共”的场合和语境,有些网络语言一旦脱离了特定的网络环境和受众,就会让人不知所云,在错误的场合和语境使用网络用语,不仅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且很有可能适得其反;二是有些新词新句的产生,忽视了造字原理和用字规律,违背了基本的语言表述方法和审美习惯,不是出于便利考虑,而是为造而造,主观臆造和牵强拼装的意图过于明显。

  网络语言来得快,去得也快,这就要求我们谨慎甄别和使用,不能放任自流,更不能误用误导。尤其是主流媒体、教育系统、公众人物,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起着“放大镜”的作用——用什么词、不用什么词,对整个社会的语言使用规范化都有代表意义和象征意义,马虎不得。要选择那些鲜活、到位而有智慧的词汇,摒弃那些粗俗的、不准确的、缺乏智慧的词汇,宁缺毋滥。汉语如同一个美轮美奂的花园,它需要生机盎然的新生力量,但藤蔓枝丫不该成为纷扰,不该遮蔽整体的景观,网络语言归根结底要能体现语言的本真价值和功能,要能推进现代汉语的健康发展。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朝鲜宣布正计划进行第三次核试验
  • 体育澳网-李娜横扫莎娃 第3次进大满贯决赛
  • 娱乐于是之清晨告别 人艺演员鞠躬哀悼(图)
  • 财经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进会签阶段 或3月出台
  • 科技谷歌CEO佩奇暗示X Phone手机确实存在
  • 博客李银河:中国为什么会出现信任危机?
  • 读书天国往事:三千女兵成洪秀全最后屏障
  • 教育中国留学生哪些问题最让老外看不惯
  • 育儿双独夫妻因春节回谁家起争执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