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给“两会”捎话,让沟通更顺畅

2013年03月04日09:43  南方都市报 微博

  2013年全国“两会”如期揭幕,社会各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于此,代表委员赴京议政,互联网内外、公民以及公共舆论,同样密集讨论着与“两会”相关的各种话题。一年一度,这是属于中国公民的议政时间,从庙堂到江湖,宏大或细琐。    

  昨日,《中国青年报》刊发标题为《代表委员积极回应公益组织微博“喊话”》的报道,聚焦“给两会捎个话”现象。今年2月,一份来自救助尘肺病农民工公益组织的建言书公布,建言书呼吁将相关诉求“捎去”全国两会,以帮助数量庞大的尘肺病患者。该公益组织负责人、调查记者王克勤通过微博发起倡议,“寻找良心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尘肺病人递交议案提案。该倡议迄今已得到全国人大代表陈静瑜、谢子龙、赵东苓等四人的积极回应。

  能够第一时间获取网络信息,并积极回应公益组织的呼吁,陈静瑜等四位人大代表的做法值得称道。进入公共视线已经有段时间的尘肺病患者群体,其境况、遭遇以及救助问题,备受瞩目,线上线下、不少热心公益人士为此奔走。但如何将特定遭遇群体的权益保障议题,借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渠道进入“两会”议程,却是不折不扣的新问题。

  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撰写与提出,应以其“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真酝酿并充分准备”作为基础,并可邀请其他代表委员联名附议。而民众意见通过代表委员递交,亦有合情合理的逻辑。但在现实的操作中,依旧不乏选民找不到代表,民间意见难以与代表委员对接的窘境,与之相应的,则是“网络两会”、“民间两会”也间歇性地异常热络。当然,亦不乏雷人议案提案或者索性保持沉默。各行其道,平行却难相交。

  代表委员的声音与民众的权益诉求,如何实现制度层面的无缝对接?必须要说,代表委员本身的参政议政行为,往往并非能力问题,而是渠道与路径的迷失。议案提案要“接地气”,这看起来或许是个伪命题,因为代表委员本身就来自民间、接着地气,与公民之间本不应该出现沟通的问题。但代议制民主所具有的特性要求,以及一些实践操作中的情况,使得代表委员与民众沟通,缺乏一些常设的、制度化的设计。实际上,一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

  首先,应当即时公开“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内容,向全民提供网络查询服务。于代表委员而言,这不仅会是一种无形督促,同样也是其向社会证明其认真履职的机会。日前,采访全国政协会议的记者在领取记者证时,同时领到了一个密码条,以往会议简报、大会发言报告等纸质印刷品,今年将通过委员办公系统平台及官方网站发布,媒体用密码登录查询。但每年数量惊人的议案提案文本,靠媒体记者从中爬梳只言片语,越来越无法满足公众爆棚的知情需求,不妨对各类议案提案分门别类做整理,即时向社会公布,公众依各自关注点、专业分工各取所需,借此开启真正的“全民议政”。

  同时,需要制度化公示代表委员的联系方式,确保与民众的无障碍沟通。目前的做法中,代表委员的名单,甚至简历,或可通过网络、媒体查询得到,但与具体的代表委员取得联络,依然有待“打通最后一公里”。过往年份的“两会”时间中,曾经出现过诸如代表委员邮箱、认证微博等联系方式的红极一时,但因为是自选动作的主动为之,缺乏制度性约束,现在看来很多都已随风而去。其实最便捷的办法,就是与代表委员名单一起公开可以联络到代表委员本人的方式。有担忧者认为,联系方式公开会影响其正常的工作生活,殊不知作为代表委员尽管属于社会兼职、无法全心投入,但同样有责任有义务与民众保持联络,不仅是“两会”期间,更应当是平日里的日常沟通。

  必须确保民众能轻松联络得上民意代表,才有代议、代言制度设计的实现可能。向不确定的群体隔空喊话,能够收到回应或算庆幸,积极回应的代表委员或值得称赞,但这种庆幸如何才能可预期?不妨就从公开代表委员联系方式,公开其议案提案内容开始。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