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把雷锋精神融入社会慈善文化

2013年03月04日16:57  北京青年报

  今年3月5日是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0周年。“学雷锋日”临近,泉城济南爱心涌动。记者2日走访济南多家老年公寓发现,不少养老机构遇到突如其来的献爱心大军,有点吃不消。而不少远郊的老年公寓则依旧冷清,翘首期盼爱心能分给他们一点。(3月3日《济南时报》)  时值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0周年,除了各种纪念活动更多、更隆重之外,有一点却一如既往没有什么太大的改变,那就是“雷锋日”扎堆学雷锋,过了雷锋日,“雷锋精神”就和“现代雷锋”们一起,难觅踪影。济南市不同老年公寓遭遇献爱心活动“旱涝不均”的问题,不过是这一现象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已。这也难怪早就有人调侃说“雷锋叔叔没户口,3月来了4月走”。

  对于这种学雷锋活动中的不正常现象,早已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而在笔者看来,如果要想让雷锋叔叔“有户口”,要想让雷锋精神贯穿于我们生活中的一年365天,根本的解决之道,是把雷锋精神融入社会慈善文化,建立长效的社会爱心机制,让献爱心成为公众意识上的一种自觉,成为一种日常行为。

  现在之所以出现“雷锋日”学雷锋活动扎堆,平时则难觅“活雷锋”踪影;闹市区的养老机构、福利院人满为患,偏远地方的福利机构乏人问津的局面,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绝大多数人仅仅是把学雷锋当成是一种时髦、一种“节日装饰”,一种在外界力量推动下的应景之举,而不是源于他们内心的慈善文化,也不是源于社会的爱心机制。

  如果能够把“雷锋精神”融入社会的慈善文化,让“雷锋精神”成为社会慈善文化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则蕴藏在“雷锋精神”背后的好人好事,爱心活动,才能形成一种长效的爱心机制,让献爱心成为公民的一种日常行为。如此一来,“雷锋精神”才会去除现在的“季节性”特征,不管何人,不管何时,也不管何地,只要有需要,“雷锋精神”就会发挥作用。

  要把“雷锋精神”融入社会慈善文化,形成长效爱心机制,除了需要公民个人多做反思之外,学校对学生的教育示范,政府和媒体对公众的宣传引导,都必不可少。与此同时,老年公寓、福利院等社会福利机构,也要改变目前这种被动局面,而应该积极主动地把老人和孩子们的需求信息向社会公布,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和各级学校、社会团体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大家能够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

  有了教育引导,有了良性互动,长此以往,才有可能让“雷锋精神”融入社会慈善文化,形成社会爱心的长效机制,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健康、良性、持久的学雷锋氛围。 苑广阔(广西 职员)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
  • 新闻贾庆林:政协提议建非正常上访终结机制
  • 体育NBA-科比34分湖人胜 林书豪21+9火箭胜
  • 娱乐岩女郎宋汶霏去世 患癌症叹人比沙细
  • 财经发改委副主任:台湾降油价和大陆没可比性
  • 科技马云:要欣赏看对手 竞争是要对手心情糟
  • 博客两会代表委员博客 实拍:姚明像座山(图)
  • 读书新浪历史好书榜上线:<邓小平时代>居首
  • 教育女大学生薪资榜出炉:本科学建筑最挣钱
  • 育儿母乳派和奶粉派激辩香港奶粉限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