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青 :以“三公”支出改革缓解赤字难题

2013年03月06日15:45  东方早报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和政府刚性支出增加的矛盾凸显”。报告披露,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2万亿元。

  这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赤字纪录。具体分为两个部分:中央收支总量相抵,财政赤字8500亿元,比2012年增加3000亿元;地方财政收支差额3500亿元。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总的财政收支差额达1.2万亿元,较去年增加4000亿元,赤字率为2%左右。

  为什么会增加这么多?原因在于民生及三农支出扩大。据财政部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2013年预算草案,2013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方面的支出安排合计15712.5亿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13.5%,比上年执行数增长9.6%;用在公共交通运输、节能环保、城乡社区事务等方面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支出安排合计17150.03亿元;用于“三农”的支出安排合计13799亿元,增长11.4%。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大部分,也将用于保障、改善民生和“三农”方面。

  这些用于民生和“三农”的支出,确实是刚性并递增的,国人可以理解。而且,现在的财政赤字也不是通过发行货币来解决,不至于抬高物价,而主要通过发行国债与地方债来解决。

  据上述预算草案,2013年国债余额限额为91208.35亿元,较去年增加8500亿元;同时,国务院同意由财政部在2013年代发地方政府债券以弥补地方赤字,规模为3500亿元,较去年的2500亿元大增40%,并列入省级预算管理。

  扩大赤字、减税增债,是积极财政政策发力的主要表现,也是过去几年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确保经济增长的成功经验。这无可厚非,赤字财政也给了中国更多的减税空间,不能简单认为发债就一定是坏事。今年将进一步地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这一改革去年试点一年,就为企业减税400多亿元,并加快了服务业发展。

  尽管这笔1.2万亿元的巨额赤字基本上可以抹平,但公债毕竟是税收的“预征”,最终还是由纳税人负担的。我们觉得,当前应更加重视压缩行政支出以及“三公”支出。

  在这方面,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样描述:“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大力压缩公用经费。”我们记得,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200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若干问题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了2009年压缩“三公消费”的工作指标:各地区各部门因公出国(境)经费支出要在近三年平均数基础上压缩20%,各级党政机关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支出要在近三年平均数基础上降低15%,各级党政机关公务接待费用支出要在2008年基础上削减10%。

  在2009年和2010年大幅压缩的基础上,2011年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继续被压缩。2013年的情况十分特殊。一方面是财政收入增长会放缓,2013年全国财政预算收入是126630亿元,增长8%,而去年这个数字是12.8%,这也是经济形势影响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新的中央领导班子正力倡节约新风,其中制止“舌尖上的浪费”一项若取得成效,2013年应有巨大变化。

  长远来说,“三公”经费有很大压缩空间。

  “三公”支出改革应尽早启动,越早启动越有利。

  (作者系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