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更应重视公众可感知的幸福

2013年03月15日05:59  中国青年报

  一位人大代表在两会上的“发飙”激起了很多人的共鸣,被称为“两会好声音”。这位代表说:和谐社会也好,什么纲领也好,对人最关键的,一个是呼吸的空气,一个是吃的食物,一个是喝的水。如果这些都不安全,什么幸福感都没有!批评虽然很尖锐刺耳,也有点儿偏激和绝对,却说到了很多百姓的心坎里。百姓的评价标准确实很感性和直观,不听口号,不听套话,不信虚的,他们有自己朴素的和谐观与幸福观。

  这种感性、直观和直接的评价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与江苏代表团代表们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也提到了。在谈到改善太湖生态时,习近平说:现在网民检验湖泊水质的标准,是市长敢不敢跳下去游泳。前段时间,有网民悬赏约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以这种行为艺术敦促政府部门治理被污染的河流。

  确实,老百姓的思维就是这么朴素。谈到湖泊的水质,不要说政府作了多少努力,不要说为减少排污牺牲了多少GDP,不要罗列多少宏大的概念和光鲜的口号,如果地方官员自信水质达到标准的话,那就下来游个泳。这不是绑架,而是百姓朴素的环保观:官员自己都不敢下水游泳,还遑论让民众相信“水质有了很大改善”?

  老百姓虽然未必懂“和谐社会”精准的含义,未必了解“环保友好型社会”的全部内涵,但他们有生活经验和常识,他们对于环境有着天然的利益感觉:生活在雾霾之中,一个月只有5天没雾霾,水中能闻到腥臭味,这种直观能感受到的“不幸”,是任何文字和概念都粉饰不了的。百姓评价官员的政绩和政府的表现,体味自己的幸福感,从不会拿那些外在的宏大标准去度量,而是用自己的鼻子、眼睛、耳朵、嘴巴和四肢。

  其实对于老百姓来说,政治是非常简单和单纯的,无非就是解决好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问题。真正的政治,应该简约为公众可感知的幸福,简约为每个人都能听得懂的浅显道理,就像“不管白猫黑猫,能捉老鼠就是好猫”那么浅显。

  一位作家曾说,验证一个城市是否发达,最好来一场大雨。雨后,如果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先进城市;如果积水充足,小孩可以在街头用网捞鱼,这大概还是发展中城市——这也是百姓评价一个城市最直观的标准——生活是否舒服和方便,包括夜里走在路上担不担心被抢,老人摔倒了会不会有人扶。

  各地政府都在制订各种政绩评价标准,并且数字化呈现,甚至设计出个什么系统。如果真以百姓评价、公众幸福感为最重要的标准的话,就应该尊重百姓那最直观的感知,问老百姓应该怎么制订政绩标准,并把评价权交给最有发言权的老百姓。

(原标题:更应重视公众可感知的幸福)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