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民意与政治最为贴近的时刻。媒体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民调,总结归纳民众最关心的问题,并择重点带上两会,与代表委员“面对面”;不少代表委员还会开微博,直接和网民进行互动;一些“烂尾新闻”,也在会上得到了回应;各种意见和观点,在讨论发言中进行交锋、碰撞;对政府工作的意见、质询,对社会问题的批评、透视,都在两会上达到高潮。
两会是一个特殊的舆论场,沟通更为便利和顺畅,基层的声音能够直接被高层听到;交锋更为激烈,代表委员可以直接向政府部门负责人提出质询;表达更为真实,假话空话很容易遭到非议;政治更为透明,在境内外媒体的关注下,在互联网的技术环境中,“闭门议事”已无可能。
尽管不是每个人都关注两会,但两会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房产税到底收不收;铁路市场化之后,车票会不会涨价;收入分配改革到底怎么改,工资何时能涨……这一系列关乎民生的大小事,都将在两会上破题。
如果说政治是“众人之事”,两会则是将“江湖事”拿到“庙堂”上认真研究,仔细探讨,共商对策。议政,议的不是某个政府领导人的个人意见,某些代表委员的个人观点,而是受选民所托,商议国是民生。
所以,议政是不是精彩,不只在两会开得是否成功,是否务实,更在会外的政治是否可亲,是否生动。两会有着更为广阔的内涵,即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两种政治制度,它们是民主政治的根本。
一个有健全代议制的国家,代议机关能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它可以包容各党派、各阶层的意见,让不同政见顺畅表达,让不同的利益诉求得到承认和平衡。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话,对代表委员们同样适用。真正要当好“代言人”,功夫实际在两会之外;真正的民主政治,也不只是每年开开两会。
政治无处不在。不要等到要开两会了,才去调研民意,才开微博和民众沟通;不要只在两会上,才直面质疑和追问,才解释和交流;不要让两会上的姿态和承诺,止步于会期结束。
民意不需要刻意调研,翻翻微博,看看手机段子,大约可知一二;民意也不是网上说说那般简单,要倾听沉默者的声音,要分辨真伪,不是开个微博,看看留言就能搞定;议政不是那么轻巧,会上发发牢骚,说说狠话,表达一下不同意见,就能完成任务;改革也不是表表态,说几句“不存在阻力”,“正在调查研究”就能大功告成。
中国的代议制,有自己的特色;我们的代表委员们,除了是“代言人”之外,还有其他重要身份:他们中的不少人,是政府官员、企业家、行业精英。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仅可以“代言”,还可以直接推动变革。
改革的许多问题,确实需要“顶层设计”,也一样离不开“底层探索”。说不阻挠收入分配改革的央企领导人,是否可以先从自己的企业改起?批评行政审批过多的官员,是否可以先从自己主管的部门简政放权?对食品安全感同身受的企业家,是否可以先保证自己的产品全部合格?感慨“事事都要求人”的精英,是否可以坚守原则独善其身?
这些,都是政治。其精彩程度,一点儿也不比两会逊色。
(原标题:两会之外的政治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