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迪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后,两国共同构建了“72年体制”。这个体制经历40年的风霜,根基虽在,结构却严重受损。这40年历程,前半期尽管存在摩擦、冲突,但基调是友好、协调。进入后半期,挑战体制事件增多,烈度升级、动荡,直到去年“购岛”事件,导致中日关系降至40年来最低点。
为何“72年体制”遭受如此重创?笔者以为,最根本原因在于中日关系性质的“他者”特性。“72年体制”的建立,最重要的是美苏对抗的一个组成部分。美中接近,尽管彼此互有需求,但美国是双边关系的主导者。而中日关系改善,也是美国世界战略的一环。为了对抗苏联,美国等西方阵营接纳中国为准盟国。这是中日关系改善的最大背景。这就是说,“72年体制”的诞生必然带有这种世界对抗框架的投影。对当时的美国来说,不论中国还是日本,都不过是确定世界霸权的一个工具。
我们不能否定日本国民强大的恢复中日邦交正常化运动的存在,但当时如果没有美国默许,中日关系很难走得那么快。当然,“越顶外交”造成日本统治集团内部混乱。从美日关系看,中日邦交正常化先于美中邦交正常化,这个体制从诞生之初,就让美国产生巨大怀疑。田中角荣此后身陷丑闻,有人认为这是美国杀一儆百。从中日关系来看,为追求邦交正常化的成果,回避、搁置了很多最为严峻的问题。
从上述角度看,“72年体制”存在权宜性。这种“权宜性”,最大的原因是中日关系在美国对抗苏联这种国际关系中,处于一种被动从属的地位。因此,中日两国建立的这种关系随着美苏霸权对抗的结束而逐渐削弱。中国有句老话,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那个造成“72年体制”的主体框架已发生根本变化,今天,中日如果还想寻求修复“72年体制”,无疑刻舟求剑。
冷战结束后,美国曾形成短暂的单极世界。但是反恐及美国经济衰退,以及同一时期新兴国家的跃进,改变了美国的单极世界霸权。近数年,美国利用其军事强势、价值观强势,“重返亚太”。恰恰在这个期间,撞船事件、“购岛”事件发生。问题十分清楚,中日关系存在的“他者”性质,是“72年体制”崩溃的根本原因。对中日双方来说,今天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种主体关系,而不是作为某个主体的附属品或伴生物。这是摆在中日两国政府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只有中日两国政府真正认识到彼此联系的基础已不存在,才能真正审视自己行为的意义。安倍价值观外交,其实就是一种“他者”目光的行动。今天,重构中日关系,不论中日,都必须放弃域外力量,运用新的材料,构筑两国关系这个主体。此外,今天中日重新构建亚洲传统非常重要。重构互信关系,不应建立在美国的默许之下,而应建立在新的基础之上。▲(作者是旅日华人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