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国安:对清华“拒二”的积极意义不宜高估

2013年07月01日05:19  扬子晚报

  在过去3天,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多次重申,不承认四川“二级运动员”的20分高考加分政策(6月29日《中国青年报》)。

  首先交代一下,“拒二”是我发明的一个词,其实就是不承认四川“二级运动员”的20分高考加分的意思。对于这一决定,至少网络舆论是一片欢腾,以为这是招生政策的完善,推进了教育公平。而这也正是清华官方所表达的意思:清华大学四川招生组在新浪微博发布消息说:“清华坚决抵制四川的体育加分,是为了让更多真材实料的优生进到清华大学学习。”

  我当然也为清华大学“拒二”表示欢迎,但我以为也不能拔高其意义。这里重要的是弄清清华大学在四川“拒二”的原因。

  公众之所以欢迎清华大学“拒二”,是因为整个高考加分政策基本上已经异化成腐败特权的载体,普通群众对高考加分已经到了深恶痛绝的程度。他们觉得清华的做法正是回应了自己取消高考加分的呼声,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认同感,所以高度评价、热烈欢迎。但是,我以为,清华大学“拒二”,并不是挑战整个高考加分政策。他们之所以拒绝四川“二级运动员”加分,是因为这个加分弄虚作假,闹得太不像话了,招生组在多年前就发现,大量四川考生的二级运动员资质有造假嫌疑,有一年四川居然出现了数千名“二级运动员”。

  这就是说,清华大学并不是一般化地反对高考加分,也不是反对体育加分。事实上,清华大学也曾经和其他名校一样,先后把7名奥运冠军搜罗到自己麾下。而他们对四川省的获省教育厅表彰的省级优秀学生、省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等若干类考生享受5~20分不等的加分政策,就没有拒绝。而这里也没有什么公平性可言,也早已成了“拼爹”的战场,而浙江省则早已取消“省级优秀学生”加分政策,浙江省教育厅不再评选“省级优秀学生”,四川为什么死抱住不放?就是说,如果四川的“二级运动员”不是大规模弄虚作假,清华是不会拒绝的。这与清华宣称的“让更多真材实料的优生进到清华大学学习”相去甚远,也谈不上“上清华,不拼爹,拼实力”。可见,只是因为“二级运动员”造假而被清华拒绝,这样的好事意义有限,也难以复制。

  我们肯定清华在四川“拒二”,更希望这是一个起点。希望清华的做法得到普遍推广,引起全国高考加分的清理、减少,最终只全国取消高考加分,回归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使所有考生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竞争。第一,大幅度削减加分项目,除对烈士子女加分可以保持外,其余一切鼓励性加分应该全部取消,最大限度地回归原始的公平;第二,规范加分授权。所有加分政策只能由教育部统一制定,取消各地制定加分政策的权力;第三,严格加分程序和监督,实现“阳光加分”。(江苏 殷国安)

(原标题:对清华“拒二”的积极意义不宜高估)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新疆鄯善暴力恐怖案最后1名逃犯归案
  • 体育中超-乌塔卡4球阿尔滨4-3 鲁能争议1-1
  • 娱乐李天一案另4人信息至今未透露 遭质疑
  • 财经今年18省市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上海最高
  • 科技Google Reader明日关闭:14款竞品对比
  • 博客米卢:国足成绩差的根源在主教练
  • 读书往事:张学良替宋美龄守住一生的秘密
  • 教育中学量产高考状元被质疑不公平 状元
  • 育儿女童被藏獒咬断气管身亡母亲目睹惨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