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手
“如果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一再突破,老百姓还有什么梦?”这是主持人孟非在微博上的感慨。近来唐慧案、聂树斌案、刘志军案、曾成杰案等先后成为舆论焦点,其中涉及对判决结果和司法程序的质疑,大案云集,司法备受考验。
民众追求司法公正的热情从未像现在这么浓厚,这并非偶然,因为上述案件从不同维度展现了中国司法的痼疾。聂树斌案是中国司法的陈年旧账,在新闻媒体频繁的报道与追问下,此案至今没有结果。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一方面因为案件过去多年,司法侦查难度大,另外则表现出司法部门在纠错与问责方面的迟钝。
唐慧案展现的是底层民众的司法弱势,她所获得的支持至今多属于“人性关怀”,因为各项司法制度盘根错节,其工具性大大减弱。上访者受到信访制度的启发,在依赖制度渠道维护权益的过程中却遭遇劳教制度的阻击。涉及信访的案件,人们总是呼吁“信访不如信法”,这其实是理念引导,在现实中,信访的作用,仍然强大。信访目前仍是底层民众的支柱之一,如今对信访制度的存废尚无定论。赋予民众上访的权利的同时,不应又为地方截访提供司法便利。唐慧案或许是信访案件中微不足道的一个,但他们的悲情反映在活生生的普通国人身上,并因此引发司法界人士对唐慧的不懈声援。
司法若不公正,那它不但不是福音,反而是灾难。曾成杰案“秘密”处决的传闻甚嚣尘上,长沙中院被质疑不懂法,而更深入的讨论则指向死刑执行这一隐秘话题。曾成杰和刘志军因此被一并讨论,司法界人士重提经济犯慎用死刑,长沙中院在执行死刑过程中的“仓促”表现,是否尊重司法程序,或是出于其他考虑?
此前有商业领袖主张“在商言商”,其潜台词耐人寻味,如今曾成杰的遭遇引发同情,一位商界人士评论道:“在商言商或许可以言出暂时的利益和清净,但言不出法治,言不出公平,更言不出长久的安全。” 当司法不公成为一部分人的生活经验,舆论影响司法的倾向也会存在。此前在朱令案中,无论是网友的猜测还是媒体的部分报道,都被视为干扰司法,而在李天一案中更是出现了大量不实传闻。在健全的司法环境下,“法的精神”不会被其他因素所左右,近来一系列案件所引发的舆论反响,以及在此期间出现的民间“干扰”热情,反证了中国的司法某种现状,在强调实施宪法的今天,备受关注的大案能否做到公正,将直接影响民众对司法的信心。
(原标题:期待“法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