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仁平
唐慧昨天在二审的判决中获胜,得到2641.15元的赔偿。在此之前,曾成杰因集资诈骗罪被执行死刑,其女儿通过微博申诉未能在行刑前见父亲最后一面,引发一批大V对“不人道、没人性”的同声谴责。对唐慧获胜,一些微博意见领袖并不满意,对司法继续发出批评声。
不管怎么说,唐慧案总算有了了结,唐慧本人表示满意,说“谢谢大家”。此案为中国法制建设留下一段教训,引来广泛思考。
曾成杰案在行刑前“没有通知家属”的事情仍在发酵,微博上的一些表达非常激烈,除了对行刑前司法细节的追究,一些人继续否定对曾成杰的死刑判决本身,有人称这是对企业家群体的打击。
我们认为,曾成杰集资诈骗案涉及金额巨大,湖南长沙中院对他的死刑判决是在舆论高度关注下完成的,并且经过了最高人民法院的死刑复核,这一过程合法、严谨。
至于行刑前“没有通知家属”一事,长沙中院已有说明,看来没有明确证据表明这个细节违反法律的规定。但对此事的质疑确有一定“合情”因素,我们希望法律界就这一问题做进一步的理性探讨,也希望长沙中院对其工作细节进行反思。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司法体系仍在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司法正义的精神已经确立,对程序正义法律界也有了高度共识,并且通过刑诉法的修订和落实融入到司法实践中。但细节的问题依然存在,在未来一些年里都将是这样。
这些细节一旦被舆论场选中,它们的意义就会被放大,被当做整个司法“一片黑暗”的象征,形成轰动的舆论事件。由此产生的强大压力有助于司法细节的改进,但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也会相当严重,它们会误导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伤害公众对法制建设乃至对国家的信心。
如何从法律上看针对“没有通知家属”的质疑,需要专家们分析认定。但这两天一些人在互联网上的抗议把鞭子抽得很远,又一次针对了整个司法,而中国司法的真实面貌,远不像这些细节故事描绘的那样黑暗。
中国的司法正义在加速度进步,一些人通过对个案(其中很多是旧案)的追究在舆论中塑造了司法建设的相反形象。由于这些追究都是舆论场上激烈进行的,它们对司法进步的推动和伤害很难分清孰大孰小。
我们认为应当保护和放大舆论监督的正面效应,反对和抑制对司法建设以及国家进步的粗暴否定。希望一些有强大话语权的人在进行舆论监督的同时,承担起他们维护社会团结的责任。如果他们拒绝这样做,社会就应有对他们破坏力进行平衡的有效力量。
这个社会值得督促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我们对一些互联网意见领袖关注细节的“千篇一律”感到遗憾。比如曾成杰集资诈骗害了多少无辜家庭,那里有多少痛不欲生的故事,但我们未见到那些大V们对它们提及。
当前中国的舆论和现实都很复杂。现实有光明的一面,但也有足够多的问题可以抖露出来。官方各系统必须有细致改进的紧迫感,在问题尚存时保持坦诚态度,既接受舆论监督,也力争把改革在舆论中做真实呈现。
公众需要对舆论热点逐渐增加识别力,公众的成熟会为舆论逐渐走向理性提供强大引导力。▲(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