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针对一些地方推出的公车私用打表计费举措,一些评论认为这是次优选择。确实,相较于公车私用的泛滥无度,倘若能收回一部分费用,对巨额公车开销至少有一点弥补。不过,这种想法未免过于天真。打表计费,实质上还是回到了寄望于公车使用者自觉,可如果自觉管用,公车私用就不会如此如火如荼。
在公车管理方面,监管部门倒是发了不少制作考究的红头文件,一些民间监督者也收获颇丰,但依然无法真正改变公车滥用的现状。打表计费最大的好处或许在于,一旦被曝光或被民间监督者逮了个现形,缴费有据。倘若抓到就缴费,没抓到就不计费,这种所谓改革更像是掩人耳目。所谓打表计费也根本就不是什么次优选择,而是彻头彻尾的形式主义。
这还不是公车改革被冠之以次优选择的孤例。有地方推出给公车贴牌,包括小学生建议给公车挂红牌,马上有人说是次优选择,结果改了一圈,原来的贴牌不了了之。有地方给公车发放专用牌照,有人认为这是次优选择,结果专用车牌成了公车无视交规的护身符,最终专用牌照被“民用”悄悄替代。广州曾不惜花费大笔公帑,给公车装上GPS,次优选择论又现“江湖”,结果倒是那位以监督公车闻名广州街头的“区伯”更令人印象深刻。有地方祭出以车补替代公车举措,有人立马为之戴上次优选择高帽,结果改革真正推出时,更需用车的基层部门补贴最少,那些安坐机关者因职务高而坐享高额补贴……
一次次的次优选择,并没有真正推进公车改革的步伐,反倒是公车越改越多,越改越豪华,费用越改越高。这样的结果难免让人怀疑,那些原本引发舆论欢呼的诸多公车改革,是否真就出自改革者的本意?有一点不容否认,这些体制内的改革者,本身也是公车私用的受益者。
改革当然需要大胆尝试,也可包容一些失败,但改革不能一败再败。某种意义上,改革虽然离不开智慧,但更需要巨大的勇气。改革本来就是对既有利益结构的调整,不可能既实现改革各方又都有斩获。倘若回避主要矛盾,明明应当较真碰硬的,结果却以次优选择论虚与委蛇,看似办法想了不少,决心很大,结果依旧事与愿违。
回到公车改革的问题上,其最大难点是不敢与公权力交锋。无视公车改革的这一核心,要么疲于在细小方面作些于事无补的所谓改革,要么祭以更大利益吸引公权力的改革动力,这些均不是什么次优选择,更像是盗用改革名义的伪改革。
(原标题:“次优选择”公车改革为何遭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