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昭奎
最近,日本自民党获得参议院大选的胜利,紧张的中日关系更具悬念。笔者认为,中日关系的走向可用三个问题概括:打不打?和不和?转(圜)不转?而答案很大程度上与美国息息相关。
第一,打不打?这要看中日美三国的态度。中国不会主动打,中国不会做逆“和平与发展”时代潮流之事。中国当前最大的核心利益是抓住战略机遇期,坚持和平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美国的基本态度也不希望中日“开打”而影响美国的利益。尼克松说过,美国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防止美国卷入到“未来对霸权国家核心利益没有威胁的冲突之中”,中国坚持维护对钓鱼岛的领土主权显然不构成对美国核心利益的威胁。美国“重返亚太”的主要目的就是扩大其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利益。当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态度是,一方面表示“日本的对话大门一直是敞开着的”,一方面坚持“不存在领土问题”,表现出两面性和虚伪。日本2013年《防卫白皮书》渲染“中国军力增强”,以便一旦“有事”将责任推到中国头上;与此同时,日本大力推动强军备战政策。看来“打不打”关键要看日本。
第二,和不和?首先日本不想和。安倍在钓鱼岛问题上坚持“不存在领土问题”的强硬立场,中国怎么能跟他讲“和”?安倍在历史问题上否定“村山谈话”,鼓吹“侵略定义未定论”,中韩等国怎么能跟他讲“和”?其实,中日之间“不打不和”的关系正是美国所期待的,因为钓鱼岛问题本来就是美国在中日之间埋下的“地雷”,美国不愿看到中日走得很近,更不愿中日共同推动一个排除美国的“东亚共同体”,而中日之间一定程度的紧张关系恰恰成为美国加强其在亚洲的军事存在的“充分理由”,因此,美国以其美日同盟“盟主”地位在事实上起到了中日关系“定位者”和中日紧张“调温师”的作用。看来,”和不和”关键要看安倍的表现和美国的政策。
第三,转不转?之所以有这个问题,是因为2006年10月安倍首任首相后开启了所谓对华“破冰之旅”,推动小泉内阁时期的中日政治僵局出现“转圜”。但眼下看来,人们对安倍政权下中日关系“转圜”已不做期待了。安倍是一个鹰派保守政治家。可以说,2006年的安倍是将鹰爪收敛起来的鹰,而2013年的安倍却是“张牙舞爪”的鹰。
不过也有分析说,中日关系能否转圜取决于一场“以民族主义情绪主导的政策”与“以经济利益主导的政策”之间的竞赛,安倍要取得民众的支持,必须使“安倍经济学”不至于停留在“昙花一现”的成功,只有当他真正认识到需要的不是追随美国“重返亚太”而起舞,不是进一步借钓鱼岛争端激化中日民众的对抗情绪,而必须采取“以经济利益主导的政策”的时候,或许可望成为中日关系“转圜”的一个契机。▲(作者是中国社科院日本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