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近日报道重新审视“唐慧女儿被迫卖淫案”。文中披露众多细节显示,此案存在核心证据不足,司法程序受到外部压力影响,判决结果对被告人的量刑过重等。报道开题问道:唐慧赢了,法治赢了没?
这大概是个设问句,因为报道中给出了答案——法治输了。如果是法治输了,又因何而输呢?这是一个更重要也更耐人寻味的问题。该案历时近7年,先后经过5次开庭、6次判决和裁定,几乎每一次新的判决结果都掺入一些司法之外的杂质,掺的“杂”对司法独立和公正都是伤害。
《南方都市报》此前曾刊发“唐慧,被劳教的上访妈妈”一文,树立了充满悲情的母亲形象。其他媒体类似的相关报道也不少,它们制造出一种巨大的惯性,凡是与这个形象不符的信息或被舆论自发过滤,或被公众在心理上排斥。这就设置了一个情绪陷阱,掉入其中的媒体及公众逐渐偏离求真的底线。《南方周末》此次报道既是颠覆,亦是补充,是对求真的回归,是需要勇气的。
唐慧和她的女儿都是受害者,公众对她们的同情是天然的,这也是一种可贵的社会良心体现。但建立在不完整信息基础之上的公众情绪容易迈向非理性,也会有人利用这种情绪对司法程序形成干预。见证、经历了这么多次公共事件,公众的辨别力和判断力应该有所提高。一起公共事件,缺失了任何一个当事方的声音,都是不完整的;单一当事方的叙述,必须有证“实”。
但相对媒体的片面、公众的轻信、唐慧的“闹”,更不能宽容的还是司法的摇摆。根据新的爆料,该案司法过程有不少疑点,不把这些疑点澄清,不把证据找足,便判处两人死刑、四人无期,这样的判决是有些轻率的。说得重一点,它是地方司法的一个污点。
法是刚性的,但它同时给予了司法机关一定的裁量空间,“刚”的意思是对民意或舆论的考量必须在这个空间之内。全国一年受理案件数成百上千万,对司法程序或判决有争议的所占比例很小,整体的司法正义无疑是有保障的。但越是受关注的案件,司法外的干预越多,司法机关受到的压力越大,司法的独立性就越难保证。造成这种状况的背后原因十分复杂,但它留给公众的印象却很简单。
中国老百姓大都信奉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什么办法管用,就用什么办法;什么办法最管用,就首先用这个办法。唐慧通过上访倒逼司法,她“赢了”,这是一个活生生的“成功”经验。据悉该案的7名被告家属也要踏上上访之路,更多的上访者都会受到鼓励,人们对司法程序这条正道的信任度显然会进一步降低。
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越是正规的渠道,越是没信用,大家越不走;大家越不走,这条正道就越没信用。跟自己没有直接利害关系时,都嚷嚷着要走正常程序。一旦摊到自己头上,大家又都去走被现实一再验证的“捷径”。
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需要拿轰动性案件做标杆。越是轰动,越是要严格依法办案,依法审判,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在司法程序上没有瑕疵。唯如此,才能逐渐建立“法”在百姓心目中不可亵渎的权威。▲(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员)
【看新浪新闻赢iPad mi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