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准确认识中国永远是件挺难的事

2013年08月08日07:21  环球时报

  中国的自我认识没有达到社会共识应有的低线,这是当前舆论场上出现一系列重大争议的根源之一。中国是什么样的国家,如何确定中国的现实坐标和历史方位,中国的知识界与大众莫衷一是。

  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挺复杂,但作为超大规模的国家,中国出乎意料的发展速度和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了评价这个国家的更多视角。比如中国同时成为世界强国和国内民生基础较弱的国家,中国既是发展最快的大国,又是世界级大国中当下发达水平的末流。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它之前的承载主体苏联已经垮台,但这一制度经过改革却成为中国快速发展的政治基石,这刺激了全世界围绕国家发展道路的大辩论。

  中国国内舆论对国家的认识歧见几乎无处不在,由于中国的多元和多样性,每一种认识都能找到有说服力的现实依据,它们彼此的冲突性构成舆论的基本面,社会的共识陷入短缺。由于各种对中国的自我认识都在竞争政治影响力,这使得国家的改革进程造成干扰。

  现在急需理性地认识国家,它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厘清事实,二是要厘清事实与国家政治路线的关系。

  厘清事实并非易事。因为它包括事件本身,还包括我们把事件放到什么样的坐标上去判断。舆论场的争论大多是围绕坐标展开的。比如一个城市的状态好与不好,它可以同自己的过去比,可以同中国的其他城市比,也可以同不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类似城市比。我们无法得出统一的答案,但我们应当清楚任何一种评价的局限性,不应当以一代全,谋求某一种评价的绝对主导地位。

  必须承认中国当前的发展道路是几代人付出巨大代价探索出来的,它由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巨大经验及教训库支撑。道路不可能笔直,但若只从对当下某一具体事件的临时观察和思考出发,恐怕不足以得出能够影响国家政治路线的结论,那样的话我们这个国家太轻率了。

  认识国家的分歧已然存在,我们很难统一它们,但我们应当努力构建应对这种分歧的方式和规则,从而使得国家能够带着这些分歧往前走,而不是被它们绊倒。

  新中国是从一个落后大国的很低基线开始全面现代化进程的,我们缺物质,缺见识,也缺自信。从内部自我审视,有“只缘身在此山中”之难。从外部认识中国,虽有视角之新,但因掺杂外部国家利益而不纯正,简单的类比难免是皮相之见。

  中国从很少争论的状态大步跨进互联网的舆论激流之中,论辩带来思想的活力,但无序的论辩会消耗国家前进的动力。我们现在还难以判断,当前舆论的多元化究竟是“还不够”,亦或已经“过了头”,中国社会对这种多元化处于不太明朗的适应过程中。

  有太多疑问和信息不断塑造我们对国家的认识,分歧释放出来了,共识就很难在纯认识层面构建,它更多需要通过全社会的行动来实现。凝聚力是很复杂的事物,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必须不断发现它、更新它、巩固它。我们需要知道,有一个稳定的国家政治路线,有围绕它组成的多元合力,中国才能前进,而国家进步是人民福祉得以不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看新浪新闻赢iPad mini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中国外长访东南亚绕开菲律宾 菲让越捎话
  • 体育足协杯-恒大点球战争议7-5绿城 国安5-2
  • 娱乐梦鸽告领班介绍卖淫 家人不知受害人受辱
  • 财经恒天然确认雅培是要求隐瞒的涉毒奶企
  • 科技首个人造牛肉汉堡问世:口感偏硬少汁
  • 博客马鼎盛:出云舰没机会同辽宁舰决斗
  • 读书日渐疏离:亚洲国家爱美国还是爱中国
  • 教育福建“被调包”试卷作文空白 考号有涂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