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手:“帮领导看网”的是与非

2013年09月09日15:21  新民晚报

  何小手

  “帮领导看网”,这是网络舆情行业流行的一句话,近来因为人社部和人民网推出网络舆情分析师培训计划,这一职业因此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梳理信息、了解舆情、研判事件显得极为重要,这样的工作过去就有,只是形态相对封闭,具有一定的内参性质,如今走向职业化,可谓顺势而为,是网络发展的必然结果。

  简单将网络舆情分析师职责理解为“帮领导看网”可能有失偏颇,也因此招致不少批评。为什么要帮领导看网?领导自己为什么不可以看网?分析师是否会成为权力向网络蔓延的桥梁?诸如此类的疑问将批评指向道德领域。过去网络强调的是平民概念,这里所培育的民间舆论场,向来被视为舆论监督的主要阵地。在很多人看来,保守网络就意味着保守一种批评与抗争的姿态,他们担心,网络分析师的渗透将分裂已有的共同体,尽管这样的共同体很大程度上只是来自他们的想象。

  摒弃已有的偏见,网络舆情分析师恰恰还原了真实的网络生态,释放出一种积极的信号。过去对网络的认识中,多会提到它的开放与包容,比如“异质声音”,比如“无心之失”,却往往忽视了传统的、官方的因素,甚至将其视为对民间的威胁。网络是公共平台,没有个体或单位处于永恒的主动或被动位置,过去官方跟着网络走,处境相对被动,网络舆情分析师的出现有望改变这样的局势。

  网民难免会产生担忧,当网络舆情分析师以极高的效率反馈舆情,这是否会影响网络舆论生态,比如爆料是否会受到干扰,言论自由能否得到保障。在此面对的实质是权力使用的问题:是否任何政府部门都可以参与互联网管理,领导意见是不是可以决定一条微博的去留?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政府部门参与或干预网络是常态,那么显然这样的担忧是有依据的,互联网管理须有明确的规则。

  若互联网管理趋于完善,那么网络舆情分析师恰恰有助于发挥网络舆论的作用。近年来,大凡领导人开微博,或有官员提到自己有马甲,经常了解网上的声音,就有人欢欣雀跃,期待自己的意见能被听到,人民日报所谓“倾听沉没的声音”即肇始于此。最乐观的看法是,“从网络到中南海只有一扇屏幕的距离”,距离客观存在,但能否缩短,前提是网络受到重视。

  有网友建议将“替领导看网”改为“帮领导看网”,希望藉此修复网络舆情分析师的职业形象;也有评论人试图去道德化地看待此职业的兴起,而倾向于解读网络在当今中国社会的积极作用:“重要的不是官员利用了信息传播规律,而是官员已经接受信息时代的游戏规则。”网络舆情所受到的重视,或许就意味着将迎来一个更生动更有作为的网络。

(原标题:“帮领导看网”的是与非)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丁书苗曾数次安排多名女性供刘志军嫖宿
  • 体育美网小威胜阿扎夺冠 摔跤重返奥运大家庭
  • 娱乐李晨热恋一年疑分手 曝张馨予劈腿霍建华
  • 财经中石油5人又被带走:副总孙龙德刚任董秘
  • 科技北京电信推iPhone以旧换新政策
  • 博客乔磊:姚明要卖的美国豪宅啥样(图)
  • 读书女权演义:中国古代的守宫砂与处女贞
  • 教育超级中学怪相:花钱垄断尖子生破坏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