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斯蒂芬·罗奇
中国经济再一次让唱反调的人感到困惑。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最新一次周期性下行已达底部,这驱散了人们对于中国终将迎来硬着陆的担忧。有愈发明显的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可能将在2013年下半年迎来微弱反弹,真实的GDP增长率将接近8%。
从8月公布的一系列数据中便可得出这一结论。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环比由降转升,同比降幅进一步收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上月创下16个月来的新高。这些趋势似乎表明,中国经济增长将在今年下半年再次加速。
然而,与此前的周期性反弹不同的是,此次的增长可能会更加微弱。这并非偶然,而是有意为之。与过去的周期性低迷引发大规模投资刺激方案和宽松货币政策不同,新领导层相对而言做好了准备。货币政策似乎专注于要让中国脱离过去5年的债务密集型增长模式,财政政策则更加有限,将重点放在中国的战略新兴产业上,如新一代信息技术、可替代能源和环境保护等。
这表明中国增长战略的最新重点,即重新思考周期性和结构性战术的平衡。过去,中国宏观经济管理者沉迷于这样一种商业周期:经济短期放缓引发刺激措施,经济过热则带来需求管理政策收紧。他们通过GDP增量这一“钝器”来解决这些问题,而未考虑更加敏感的增长质量问题。尽管这帮助中国应对了全球震荡的短期变化,但这种方式导致不平衡逐渐累积,最终将威胁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性。
新一届领导层似乎在中国经济的宏观管控战略上得出迥异结论。他们拒绝把老套的GDP高速增长当做中国经济活动减缓的解药,而是将其视为长期以来不断加剧的不平衡问题的一部分。他们明确地认为,中国宏观调控的平衡需要从积极的周期性稳定政策向更可持续的结构性再平衡转向。这一再平衡政策取得鼓舞人心的初步成效。服务业经济活动增长正在加速,而且由于服务业能够解决更多就业、更少依赖原材料、污染更少、能够更好地推动城市化,它将为可持续的结构再平衡带来希望。
中国的结构性问题不仅需要服务业引导的经济增长,还将从11月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推出的新政策中获益。对于新领导层而言,利用这次会议在几个领域取得进展至关重要,如户籍改革、存款利率自由化、为社会保障体系提供资金等。这些措施对于调整中国居民大量预防性储蓄,以及刺激需求十分必要,这也是中国再平衡的中心和长期目标。
周期性和结构性的权衡取舍给中国宏观政策战略带来了新的、重要的内容。短期或周期性的增长放缓不会被轻视。如果重大经济冲击再次出现,中国政府无疑将同以往一样做出快速反应。但面临更加可控的经济放缓,如过去几年中的经济放缓,经济领导团队有理由抓住机遇,强有力地推动解决中国的结构性问题。随着目前的经济形势逐渐走出低谷,这个机会就在手边。中国经济回到8%的增长区间,将为落实更加积极的结构性政策创造空间。中国最大的战略机遇之一也系于此。▲(作者Stephen Roach现任教于耶鲁大学,是摩根士丹利亚洲区前主席,本文由伊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