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刚
为启动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南海行为准则”的谈判,中国与东盟近日在苏州举行了磋商。尽管中方一直强调“准则”谈判应循序渐进,但此次磋商已被视为中方对谈判释放出的积极信号。
近年来,由于内外部的推动,东盟在对待“准则”谈判的问题上,变得越来越一致,越来越主动。美国、日本等区域外国家亦借此抢夺在南海问题上的话语权,营造中国不愿谈判“准则”的舆论氛围。
外部对“准则”谈判问题的热议,也制约了我们对“准则”谈判意义的认识。一些人将“准则”视为套中国的套子,以至于谈判应怎么启动,启动后中国应怎样把握,很少被涉及。
“准则”谈判需慎重,但既然这一问题已无法回避,我们就应更主动对待。变被动为主动一直是中国外交面临的问题。这很正常。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由被动变主动的过程。
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不能总让别人牵着走。不能因为菲律宾或美国借鼓动“准则”谈判来要挟中国,就采取抵制或回避的态度。“准则”谈判其实给中国提供了一个构建区域和平框架的极好机会。我们可以用更长远、开阔的视野来看待“准则”谈判,把“准则”的建立纳入中国和平崛起的路线图之中,主动设计、规划南海安全的框架。
“准则”不是要确定南海的领海分界线,而是中国和东盟及其部分声索国共同建立一种行事规则。中国要想在这一地区未来的和平构架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就需要通过设立一定的规则来确立自己的地位。“准则”会有规制中国的一面,但一个愿意并且能够在国际规范中崛起的大国,才可能成为未来格局重构的核心力量。
解决南海领海争端,中国仍要坚持双边谈判,反对多边化、国际化。但在对地区和平框架的构建方面,则应把东盟当做一个整体对待。目前,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发展顺利,将这一关系延伸到地区政治与和平机制的建立已成必然。“准则”的制定及其谈判过程,为延伸创造了契机。
中国与东盟如果能借“准则”谈判,在安全领域建立起切实可行的机制,外国军队继续留在这一地区也就没有太多理由。中国与东盟互信的加强,将挤压某些国家试图借南海问题掌控亚洲未来安全格局的机会。
“准则”谈判确有棘手一面,解决这些棘手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建立周边国家对中国信任感的过程。中方可以高调推进磋商,抢占舆论制高点。中国媒体和学者应积极参与南海地区和平机制构建的讨论,更多地与东盟及其声索国的相关方面进行交流,打破在这一问题上缺少沟通的局面。
若把未来亚洲安全格局比喻为一个屋架,那么这个屋架能否稳固,将考验中国这个地区核心国家是否具有搭架子的信心与能力。▲(作者是人民日报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