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我检查主要是三条:第一条就是有点急于求成,急于求变心切,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的政绩观树得不牢。第二个问题,有时候有些主观决策,知人不深,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树立坚持不够。第三个问题,主要是斗志有些松懈,做工不够,缺乏那种拼命苦干实干劲头,拼命劲头在消减。”“我爱批评人,自己感觉主意正,感觉办法多,就把自己摆在了干部群众之上,奢靡之风我觉得还是有的。比如说,在八项规定之前我们也搞了很多活动,这些活动讲排场,摆好的宴席。”做这个自我批评的,不是一般党员干部,而是河北省两位党政主要领导人——省委书记周本顺和省长张庆伟。
近日,在河北省委常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上,人们看到中共久违的批评与自我批评重又出现。党的总书记习近平也专程用四个半天参加了这个民主生活会,并就“批评与自我批评”对于改进党的作风的重要意义做了讲话,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本着对自己、对同志、对班子、对党高度负责的精神,大胆使用、经常使用这个武器,切实提高领导班子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共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创造的一种解决党员干部工作作风的方式,被誉为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所谓批评,是指对别人的缺点或错误提出意见;所谓自我批评,是指党组织或个人对自己的缺点或错误进行的自我揭露和剖析。从延安整风起,60多年来,“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帮助共产党保持和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警惕党内出现的各种错误倾向和不正之风,巩固和发展党的团结和统一,起到了一定或者说很大作用。
不过,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共产党的“得力武器”,在很多领导干部那儿丢失了,虽然党的文件还照样强调要贯彻和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但实际上,真正能够做到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领导干部极其稀少。大家都是你好我好他好,愿意做“好好先生”,无论是批评 别人还是自我批评,都言不由衷,怕得罪别人,也怕被别人抓到“小辫子”,总之,是一团和气。而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也就在这“一团和气”中遭受破坏。
因此,在这一优良作风正在消失之当前,此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提“批评与自我批评”,有助于教育实践活动不流于形式和走过场。从新闻报道来看,河北省委常委在班子民主生活会上,在检讨自己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批评别的常委违反“四风”要求情况时,还是很认真,触及到了一些问题的,不那么避实求虚。如省委书记周本顺批评秦皇岛市委书记田向利急于求成,急于证明自己,急于让领导认可,而纪委书记臧胜业则批评省长张庆伟听汇报时没耐心,不够尊重干部。这种批评在平时很难听到,尤其是下级批评上级,几乎是没有的。
但是,在肯定党重拾“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武器”的同时,又必须谨防地方把它作为一阵“风”来对待,也就是说,只是在教育实践活动时期出于贯彻中央的要求而不得不这样做,整风活动过去后,“批评与自我批评”又成为文件里的用语。倘若如此,“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效果也就只能管一时。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需要思考三个问题:一,在目前时代,“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一种解决党的战斗力的方法是否还具可行性;二,如果可行,如何在党和政府的日常工作中保证它得到贯彻落实;三,有没有一种办法,使得“批评与自我批评”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要求。
目前看来,尽管时代条件发生变化,但“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党员干部自我教育和改进工作作风的工具价值并未失去,尤其是在整党这种特定的情况下。当然,要使它得到贯彻落实,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要求,需要制度来保障,它包括这样一些内容:首先,对领导干部提意见和揭露出来的问题,不能抓小辫子,搞打击报复,进行“秋后算账”;其次,对党委领导班子的民主生活会,要确立议事规则,所有领导班子在生活会上的批评权都是一样的,没有大小之分,批评内容必须在单位或社会公布,真正使生活会成为一个“民主”的生活会;第三,最重要的是,约束和分解一把手的权力,一把手权力过大,是不可能有真正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
党应该用制度化和民主化来激活这一被休眠的“武器”,使“批评与自我批评”起到长久监督领导干部的作用。
邓聿文(北京 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