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冬汉:除开放竞争,改革转型无他途

2013年10月08日07:07  环球时报

  上海自由贸易区是新一代领导集体推动改革开放向更高层次转型升级的重大举措,其意义诸多评论归纳如下:一是制度创新示范意义。二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三是对新的国际经济变局,对“二次入世”危险的提前布局、应对。但对上海自贸区重大意义的认识局限于此,深度还远远不够。下面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深入分析。

  从宏观层面看,人类经济增长有两种形式。一是人口、资源投入使总量增加;二是资源、技术等要素不断优化组合,以机制创新促进质的提高,带来总量增加。

  我国历史上有机实现这两种组合的典型是北宋。北宋经济、科技发展引领世界,印刷术、指南针、火药都出现在北宋, GDP也将近占世界一半。明朝朱元璋“禁海”政策开始闭关锁国,中国逐渐从世界中心沦落,尽管GDP总量依然增加,却没有质的发展。由于没有竞争,失去了制度创新的机会和压力。

  人类社会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制度不断更新的历史,谁能在制度更新上拔得头筹,谁就能引领历史潮流。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根源在于其最先完善了“民族国家”这种新的人类制度形式。

  促进制度创新的最根本途径就是开放、竞争,不断吸收新生事物。对一个国家而言,开放与强大是一对孪生兄弟。这可从现代产业经济链来看。现代产业经济链有三个环节:研发、加工装配、结算。从世界范围看,真正走完整的只有英、美,最终体现就是形成了伦敦、纽约这两大主要结算中心。德、日研发成就巨大,但结算差强人意,这也是两国与英、美相比,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依然低一筹的主因。英、美能够走上高端,根源在于站上了开放体系的制高点,其中有历史机遇,但根本还是它们的制度创新。

  迄今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成效不大,机制创新滞后是关键。上海贸易出口量约占全国1/4,服务贸易约占1/3,大部分却在香港结算,物流从上海走,资金流、现金流却在他处,赚的只是辛苦钱。中国改革转型如何破题,通过更高层次开放,探寻新的要素组合模式是根本,这也是上海自贸区的历史使命。

  从微观层面来看,上海自贸区各项改革,根本宗旨是进一步理顺国内竞争机制,通过竞争尽可能激发社会、经济组织、个体的活力。人类本性厌恶竞争。民族国家诞生前的世界,由多个相对隔绝的区域、群体组成,彼此竞争很少,各个群体、区域内部也不鼓励,甚至压制竞争。民族国家主要是通过竞争改变世界。这种竞争体现为两个层面:一是国与国之间竞争;二是民族国家内部竞争。一国要在世界有竞争力,首先要理顺内部竞争体系,内部竞争体系愈完善,外部竞争力就愈强大。

  现当代中国转型,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不断完善内部竞争机制的过程。改革开放引入市场经济竞争机制,至今还很不完善。在经济模式、政府管理等方面,总体还是有利于总量增加模式,不利于质的提高模式。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金融体系完善才能使整个经济产业链发展迈向高端。有人说上海自贸区潜藏巨大金融风险。开放竞争有风险,规避风险带来的落后是更大的风险。中国发展能否真正实现转型升级,只有扩大开放,勇敢迎接竞争一条路可走。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海自贸区只能成功,不许失败。▲(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社科部副主任)

(原标题:除开放竞争,改革转型无他途)

(编辑:SN093)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美德科学家分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体育里皮:恒大可立足意甲 继续履行合同 视频
  • 娱乐曝汪峰章子怡五月交往 撒贝宁七月被甩
  • 财经中国游客在英人均花8000镑超中东土豪
  • 科技三星电子前三季度销售总额达9700亿元
  • 博客柴静:2013年美国最受瞩目的庭审
  • 读书组图:秦城监狱落马高官服刑生活
  • 教育北大教授:中小学教育把人变成考试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