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彬
今年的十一黄金周,因为游客扎堆出行,不出意外地再次成为“黄金粥”,也引爆了公众对于长期以来“调周末凑黄金周”的强烈反感,不少人建议增加黄金周以分流游客。国务院全国假日办因势利导,近日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向公众征求对现行“长假”调休的看法;网友的诉求主要是:延长春节假期;恢复五一黄金周。
目前的假日制度是,除了春节,只有十一一个黄金周,而之前有五一、十一双黄金周。大家先共同回顾一下这段不算太远的历史——按1999年《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元旦放假1天;春节,3天;劳动节,3天;国庆节,3天,总共10天。后来,民众强烈反映:法定假日应注重对传统的传承,结果国务院顺应民意,于2007年颁布新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其中减少了五一节的2天假期,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这样就取消了五一黄金周。
说到底,这是一个“朝三暮四”的数字游戏,法定假期只多了一天;我想当初民众那么力挺中秋、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入假,并不是想削减五一假期,而是增加法定假期。那么,在现行11天的基础上,还有没有可能进一步增加假日呢?
政府安排假日,必须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不是说假期越多越好:增加假日,固然可以刺激国民旅游消费;但同时也打乱了既有生产经营节奏,对经济发展有一定消极影响。如何把握这个度呢?有不少学者做过节假日与拉动消费的分析,有的学者认为黄金周刺激了经济发展,而有的学者认为,假日经济只是有限的消费在不同时间的转移和替代。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家王琪延做了相关统计实证研究,其认为:假日天数和节日次数,都对我国居民休闲消费起到正向带动作用。王教授的研究还认为,从横向比较看,中国虽于1995年实行双休日改革,工作时间有了大幅下降,但同比其他国家来说仍然较高,中国1996年的年劳动时间跟德国、英国的20世纪中叶相近;而且随着这十多年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如今的劳动生产率,已经远远超过当时的欧美国家,但是工作时间却处于他们当时的水平,这说明我国工时有缩短的可能。不仅是对比欧美,就是同为金砖四国的巴西、俄罗斯的休闲时间也比中国多。国外经验表明,逐步的休闲化是工业化社会发展的结果,适度的休闲化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所以说我国有进一步增加法定节假日的空间,增加国民休闲时间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关键还是得拿出当年推动“五天工作制”的改革魄力。中国在计划经济时代里,曾长期推行六天工作制,1980年代末,当时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推动“五天工作制”调研时,也有不少的反对声音:“七天都干不完,你还五天!”很多人担心休息多了,影响生产经济。结果呢?
1994年3月,我国试行了“隔周五天工作制”。1995年3月,国务院正式推行“五天工作制”。推行“五天工作制”的这十几年来,中国的GDP世界排名已从1995年的第七,跃升到如今的第二位,中国实现了大国崛起。不能简单说,中国的经济奇迹是源于五天工作制,但可以肯定“五天工作制”没有阻碍发展。
当时的改革,凭空一年多了七分之一的假期,都没有影响中国的发展,那么目前如果增加两三天的法定假日,多凑几个黄金周,还会影响中国的发展吗?恐怕有关部门还是要拿出顺应民意,攻坚改革的勇气来。 (作者系法律工作者)
(原标题:节假日调整,当拿出推“五天工作制”的改革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