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走出“一闹就停”的“邻避时代”

2014年09月19日02:39  新京报 收藏本文
大凡遇上如PX这样的大型化工项目,“一闹就停”几成常态 大凡遇上如PX这样的大型化工项目,“一闹就停”几成常态

  ■ 观察家

  “一闹就停”起码比“闹也不停”更可取。走出“邻避时代”,需要更为开放的参与,更为透明的信息公开和更为诱人的回馈补偿。这些工作都做了,还是无法转“停”为“行”,那也是公共治理的必要代价。

  据新华社报道,在一场群体性事件之后,又一个垃圾焚烧厂步入了“一闹就停”的队列。本月14日,惠州市政府新闻发言人表示,广东“惠州市生态环境园项目”选址尚在论证阶段。不出意外的话,这座垃圾焚烧厂将走向悬搁并最终被放弃。

  这并不是孤例。近年来,大凡遇上如PX这样的大型化工项目,或是垃圾焚烧处理设施等公共环保项目,“一闹就停”几成常态。显然,“一闹就停”不但消耗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也浪费了不菲的社会成本和发展机遇。有学者更是直指“一闹就停”实为“双输”。

  若是回到现实的对立情绪中,我们仍不得不承认,“一闹就停”起码比“闹也不停”更可取。环保项目、化工项目为何会带来以“闹”为特征的群体性事件,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当地政府或项目方在前期对于尊重民意和汲取民意上有所欠缺。能够先“停”下来,静心听听民意,并在良性互动中努力寻求理解与妥协,这就是实实在在的进步。

  当然,这种沟通注定艰难,地方政府的让步也未必就能换来民众的理解。“我认为垃圾焚烧厂应该建,但请不要建在我家后院”,这是基于最大限度保护自身权利的自然选择。它并不高尚,甚至也谈不上理性,更不值得认同,但这样的选择也谈不上恶劣。很多时候,促使当地居民积极参与“邻避运动”的,只是对地方政府在践行环境保护上的不信任。哪怕政府部门确是被充满怀疑的民众“刻板印象”了,这也是对以前忽视环保的一种承担。

  “邻避运动”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必然会来,也一定会走。大洋彼岸的镜鉴,从1980年到1987年,美国预定兴建的81座废弃物处理场,也大多遭遇了“一闹就停”。最终超越反对声并成功建成的,只有8座。反观中国,在“一闹就停”之外,成功建设的大型化工项目、环保项目或能源项目等,仍属多数。这或是中国的制度优势,但更有项目建设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总体程度不高的因素。随着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上全面深化,“邻避运动”还会有扩大化的趋势。

  走出“邻避时代”,既需要公民在运动中自我学习,在“双输”过后自我反省,但更需要政府部门主动转变观念和姿态,把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做得更早、更实、更有效。“一闹就停”也是一种互动,但这是一种代价高昂的互动。降低成本的方法首先在于,围绕项目本身的互动要提前、再提前。公众对邻避项目或设施的反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项目风险不确定性的担忧。减缓这种担忧的途径,无非是更为开放的参与,更为透明的信息公开和更为诱人的回馈补偿。这些工作都做了,还是无法转“停”为“行”,那也是公共治理的必要代价。这种代价又将为双方在下次的互动中能够保有更多理性提供宝贵的经验。

  □王琳(法律学者)

(原标题:走出“一闹就停”的“邻避时代”)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邻避运动 垃圾焚烧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扬子晚报:“为什么要上学”?“房娃”问得好
  • 南方日报:张继科这一脚踹没了什么
  • 中青报:谁说“养老没存百万免谈”
  • 人民日报:你若不勇敢 青春便老去
  • 环球时报:中国崛起搅动西方舆论的叛逆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