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敏:旅游贸易逆差明显不是坏事

2014年09月24日07:32  环球时报 收藏本文

  刘思敏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测,2014年我国出入境旅游贸易逆差突破1000亿美元已成定局。有人因此开始讨论,我们应如何改变国内旅游环境才能扭转这种逆差?笔者认为,这种讨论没有必要。某种程度上,旅游贸易逆差是对全球贸易特别是在中国主要贸易伙伴间的一种“再平衡”。而人民币国际化加快、中国全球影响力扩大则成为一种“非货币收益”。

  笔者认为,在改革开放初期,把大力发展入境旅游以实现创汇作为旅游业的首要任务是当然之选。但随着我国贸易创汇和外汇储备大幅增长、人民币升值压力空前加大等,旅游业再坚持“创汇导向”就是刻舟求剑,甚至严重阻碍自身健康发展。最近几年,我国出境游高速发展,民众出境旅游需求得以有效释放,这跟国家层面放宽限制密切相关。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作为出门看世界、“自费自我教育”的“投资性”消费行为,真正体现了社会效益,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根据贸易平衡理论和实践,衡量贸易是否平衡从来都是以国家或地区为单位的,几乎没有出现过哪个省州或行业因为贸易不平衡而爆发贸易争端。由于旅游人口、国土大小、旅游产品的特征及丰富程度等存在巨大差别,应否追求国与国之间旅游服务贸易的平衡,基本上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伪命题。况且近年来我国入境旅游陷入停滞的状态具有非常复杂的多元因素,想在短时间内获得突破性增长不切实际。无论贡献大小,旅游服务贸易的逆差显然有助于促进中外贸易的再平衡。

  另外,出境旅游作为中国公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也算是内需的一部分。我国出口商品或服务,无疑是为了满足外需,进口商品或服务则是为了满足内需;既然我们把境外人士到中国的入境游视为“就地出口”的创汇产业,相当于贸易出口,属于外部需求,那么与其相反,中国公民的旅游消费必然属于内部需求,不管这种消费过程和结果是在国内还是境外。因此,“出境游也是一种内需”,这个论断绝对成立。旅游内需长期只计算国内旅游,是犯了低级的逻辑错误,旅游拉动内需的作用也就明显长期被低估了。

  无论如何,在可预见的将来,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逆差都将是一种新常态。市场经济条件下,试图靠行政的手段去干预出境游市场也是非常不明智的,出境游这部分消费也无法留在国内。因为出境游与国内游是两种消费,其消费诉求和能不能被满足彼此关系不大,相互替代性并不强。总之,出境游的民生效益、社会效益、政治效益、经济效益以及国际影响力收益,决不能以虚妄的行业贸易平衡来衡量。▲(作者是著名旅游专家、社会学者,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编辑:SN090)

文章关键词: 旅游 贸易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 今评媒:为啥7成网友不同意地铁撤落马官员摄影作品?
  • 今评媒:校长“阅兵”,首长好是啥滋味?
  • 扬子晚报:“血疑”不解 谣诼难除
  • 环球时报:给公务员加薪,真反对的或没那么多
  • 新京报:女德班有啥“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