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资金沉睡近百亿,为什么老出现这问题?

2016年05月19日07:37   南方都市报 收藏本文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地下电站竣工财务决算草案审计结果(2015年 9月10日公告)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地下电站竣工财务决算草案审计结果(2015年 9月10日公告)

  近日,审计署公告了2016年第一季度的国家重大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结果。截至一季度末,已整改74个问题、统筹盘活资金155.28亿元,尚未整改到位和3月份审计发现未及时统筹使用资金97.08亿元。

  公告显示,长期“趴在账上”的沉睡专项资金一般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调整变化或进展缓慢、一些项目不具备实施条件或者已完成,但资金未按 规定统筹使用,涉及资金94.28亿元;另一种是1.41亿元专项资金统筹后仍未及时使用;还有一种是由于财政资金统筹不到位,造成1.39亿元资金闲 置,同时部分项目资金短缺。也就是说,要么就是规划出了问题,项目的进度甚至可行性都没做好,钱不能及时到位或者到位了也花不出去,要么就是钱都统筹不来 甚至缺钱,而资金闲置和资金短缺两种情况居然是同时存在的。

  专项资金沉睡并不是什么新闻,而是老大难问题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 题?既然资金闲置和短缺同时存在又为什么不能“取长补短”?所谓专项资金,就是国家或有关部门或上级部门下拨行政事业单位具有专门指定用途或特殊用途的资 金,这种资金都会要求进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不能挪作他用,而且需要单独报账结算。本来专款专用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而作出的便捷性规定,可一旦没有做好 规划或者中途出了变动却缺乏系统的调整措施,这些本为便捷而生的规定就会变成束缚。

  现实中正是如此。有些项目有很强时效性,如果过 了时间再拨款就没用了,在审计报告中,项目获批时间最长的将近5年,有个37亿元水利项目申报两年都没有获批,流程之繁琐冗长已超合理范围,如赈灾等款项 通常会获得特事特办的权限,但如果一个项目正常运行要靠特事特办恰恰说明这一套机制出了问题。对更多的项目来讲,无论审批时间长短,前期规划都很粗糙,调 查都没做好甚至可行性研究都没做扎实就申报立项的并不罕见,结果资金批下来,发现有些项目根本做不了,有些则钱不够,款项理论上又不能挪作他用,整合款项 灵活使用却有可能违法,这在客观上会鼓励不作为。当然,“作为”也未必是把闲置的专项资金用在办事上,巧立名目将专项资金装进自己口袋的也不是没有,但这 样除了虚增GD P和纵容腐败,对社会发展并没有什么良好贡献。

  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些对专项资金的清理,但这样的清理几乎都是运 动式指标导向,就像割韭菜一样割一茬又长一茬,直至下一次清理。这样的方式只能治标,因为专款专用变成了低效的帮凶,独立核算造就了游离于监管之外的自由 裁量空间,专项资金现行体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出了问题,整个反应机制已然失灵。

  其实,专项资金本来就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的辅助性做 法,只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因为财税制度不够健全而变得常态化了。眼下,反应机制的失灵让专项资金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反而可能造成低效、腐败和资源浪费,这 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毫无益处,尤其在经济低迷的当下更迫切地需要改变。

  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的特质,对前期规划的预估水平与执行过程中 应对突发事件的灵活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什么样的项目才能申请专项资金、其时效性以及何种情况下可以整合如何整合,都应该有细致明确的规定,修订已不 合时宜的法规并阐明一切不明晰之处。如果是给政府的专项资金,更应纳入政府预算,通过人大形成硬约束。只有重建关节,让反应机制活络起来,才能激活常年沉 睡的闲置资金并不再产生新的沉睡资金,防止为了便捷行事而诞生的专项资金成为社会的负资产。

责任编辑:杨锋

文章关键词: 资源 政府 专项资金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