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见:语文教材何不从逻辑训练改起?

2016年05月24日16:33   综合 收藏本文

  语文出版社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已进入《2016年义务教育用书目录》。新修订的教材全套共计18册,供义务教育一年级至九年级学生使用,全套教材课文数量比修订前减少15%,40%的课文被更换,增加了古诗文及中华传统文化比重。

  与以往每次语文教材修改都引发争议,这一次也不例外。

  对此,需要首先明确语文教育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并以此统领语文教材编写与语文教育评价改革。

  我国学生欠缺对问题的分性能力、说理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有两大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掌握基本语文知识,二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眼下,语文教材编写比较强调前者,包括这次教材修改也是如此,而后者无论教材编写还是评价体系,都关注不够。

  近年来,舆论一直质疑语文教材选择的课文说教、灌输的内容较多,甚至发生编写者修改名家作品携带私货的情况,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另外,由于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导向,语文的阅读、作文都异化为应试阅读、应试作文,在阅读时,强调标准答案。在写作文时,很多学生主题先行,套题、宿构,没有自己的见解,不能用严密的逻辑,优美的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这种语文教育局面,导致我国学生的文字理解力,对问题的分性能力、说理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欠缺。

  因此,语文教材和语文教育改革,应该针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展开。为此,在选择、调整课文时,一方面,要删除那些灌输、主题先行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公开就课文的选择听取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的意见,而不能就由几名编写者和审查者说了算。听取编写意见的过程,也就是在培养公众分析、说理的能力,这也可减少语文教材编写的争议。

  语文教育要教给学生“批判性思维”

  目前而言,语文教材能不能承担训练逻辑,让学生变成一个更讲逻辑的人?

  正如美国的语文教材那样,教给学生“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这个词在美国教育中有特定的内涵,它不是专指挑毛病、批评别人,而是要求在掌握充分论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尽可能使结论或作出的判断客观公正。这是美国语文教育对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要求。

  我们在调整语文教材的同时,更要改革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从2013年起,我国对高考作文进行了以出材料作文为核心的改革,就是只给材料,不给题目,由学生根据材料自拟题目,这种材料作文,就旨在考察学生的独立思考、开放思维和严谨、优美表达。

  因此,必须通过进一步的升学评价制度改革来消除应试思维,如果应试思维不除,即使语文课文减少15%给学生更多自由阅读、思考的空间,也会被应试训练挤占。

  我国应进一步加大高校自主招生、综合评价录取改革的力度,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的面试,就主要是开放的重在考察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的内容,这会促使学生不是死记硬背诗歌、古文、文学常识,而是通过学习语文,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熊丙奇(教育学者)

责任编辑:王彦飞

文章关键词: 教科书 争议 教育改革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