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交大学霸为啥要上书让学渣“疼一疼”

2016年05月24日18:02   综合 收藏本文
学霸 学霸

  文/盛倩玉

  近日,兰州交通大学三名学生致信学校,称考试应加大难度,太简单对努力学习的学生不公平。

  此事以“学霸称,考试应该让不努力的同学疼一疼”为题爆出,立刻引来了当前中国两大群体——“学霸”与“学渣”之间的激烈对立与讨论。

  学霸表示“大学的生活有时候的确太安逸了”……

  学渣感慨“哭晕在厕所”、“求放过”……

  学霸呀,你在乎的真的是那几分么?

  兰交大三名学生的建议信中要求,学校应提高考试试题的难度,真实反映学生水平,让不知努力的同学“疼一疼”。

  太简单?疼一疼?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该学霸的话伤害了大批宝宝,引来骂声一片。

  大批网友开启了狂暴吐槽模式,准备抄家伙打学霸分田地。网友@很造孽说道,“现在学生素质确实是高了,我读书那会这种学霸应该已经被打死了吧……”,网友@comezy 说,“不装逼好好过日子不好吗?”

  有网友认为,目前的考试并不简单,学霸说的试题简单并不能代表现实情况。网友@蠢猪鹤认为,“对于我们这些学渣来说,你们认为简单的试题于我们而言是难的,不是一般得难”。

  也有网友指出,学习是为了自己的发展,不是为了考的比别人高,这种为了一两分和别人斤斤计较的学生,恰恰体现了他的鼠目寸光。正如网友@我是丽珊珊珊说道,“又不是只有成绩一项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优秀与否,单靠成绩论英雄,完全没必要,最后再说大学考试,大家都能过就好了,何必做这惹众怒的事呢?”

  现在的考试题到底简单不简单?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院、不同的学生都有不同的看法,难以一概而论。而真正戳中人们的,或许是这句“让不知努力的同学疼一疼”。

  让别人疼一疼,这是怎样一种心理?

  在我看来,对于该学霸而言,是最重要的可能不是分数,而是认可。这其实是一种不平衡的心理,对于自己拼命努力却得不到认可的一种抗议。换言之,这次事件中,学霸在乎的未必就是那几分,而是不认可。

  这种不认可,不仅表现在与学渣相差不大的期末分数之上,也表现在人们对于认真刻苦的“学霸”的群体嘲讽之上。

  此“学霸”非彼“学霸”

  学霸本来的含义,是指“学界中的霸主”,他们是刻苦钻研,认真学习,学识丰富,成绩斐然的那一类人。传统意义上的学霸,不仅“学习刻苦”而且“成绩优异”,是努力并有所成就的那一类人。

  然而,词的语义会随着词语的使用不断发生变化。举例来说,以往我们说“美女”,是指这个女孩儿很漂亮。然而随着美女使用情景的不断扩大,我们会喊朋友美女,喊同事美女,喊销售员美女,喊顾客美女,甚至对于挡到我的路人,也会来一句“美女,请让一下”。换言之,但凡女人就是“美女”,美女这个词伴随着不同场景的大量使用而不断贬值,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所以到了今天,如果我们再想夸一个女孩儿很漂亮,非“女神”不能表达,谁知道在不久之后,女神会不会也失去意义。

  词义大乱的今天,褒义词贬值,贬义词升值,“美女”一词如此,“学霸”一词也是如此,到如今,学霸早已不能表达原来的含义。

  现如今的“学霸”,似乎不再与“努力并有所成就”相关,而更与“刻苦和无趣”挂钩。对于自己班里那个天天6点起床背单词、连头发都来不及洗的同学,我们会称之“学霸”;而对于班里那个成绩好样貌佳的同学,我们却更愿意称之“大神”,而非“学霸”。没有人会承认自己是学霸,因为这样显得自己努力刻苦却很迂腐。

  学霸这个词,过于沉重。

  有人在文章中指出,学霸、学神、学痞、学魔,这些词看似相同之间却存在着微妙的差别,“学霸的学习刻苦程度往往超出普通人能够承受的范围,一位学霸为了节省时间,中午经常不吃饭,以饼干代替,只为比别人多出十几分钟的复习时间。学神则潇洒很多,专指一些天资聪慧,学习高效,高大帅气,青春靓丽的学生。还有人被大家调侃为学痞,这类学生被大家定义为成绩好,有点痞。上课睡觉,下课玩闹,吃喝玩乐样样精通,但成绩仍然很好。此外还有学习走火入魔的学魔,在某个学科超乎常人的学鬼等等。”

  反正不论是“学神”、“学痞”还是“学魔”,都好过只剩下努力和勤奋的学霸。学霸一词,不再是一种夸奖,而是一种打击和讽刺。

  在学校图书馆门口常常能听到这样的对话,“又来学习啦?你可真是学霸啊。”“哪有你学霸呀,早晨就起来背书,我都睡到11点的”。

  在这样的语境之下,学霸成为被嘲讽的事,勤奋成为该遮掩的事,努力成为得不到认可的事。越不努力越高调,越不努力越正义。——于是,兰交大的三位学霸,终于发出了“让不知努力的同学疼一疼”的呐喊。

  群嘲下的学霸与认知失衡

  为什么“学霸”一词会被污名化?为什么“学霸”们会成为群嘲的对象?

  当个体的“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矛盾,就会产生就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这是费斯廷格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举个例子,我们心里很讨厌一个人,却又不得不在言语上夸奖此人,我们就会感到不适。解决的办法有两个——扭转自己的“态度”,或者调整自己的“行为”。

  而“学渣”们又何尝不是?望着比自己努力得多的“学霸”们,“学渣”们感到很焦虑:“他又去读书了,可我今天又混过去了”、“他都发了5篇论文了,我连作业都没写完”……我们在态度上知道自己应该努力,但在行动上又实在懒得努力,于是感到不适。

  所以呢?要么选择改变自己的行为、开始努力;要么选择改变自己的态度,告诉自己“学霸那么勤奋,不也没什么用么”。于是,污名化学霸就此开始……

  反观学霸们,就不会感到不平衡么?自己很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却总是被挖苦讽刺,所以只能责怪卷子太简单,呼吁让“学渣们疼一疼”。

  这次的兰州交大上书事件,在我看来,是终于有“学霸”呼喊出了自己的委屈,这样的委屈不仅体现在“分数”上,更是体现在大学中对于“学霸”和“努力”的普遍污名之上。诚然,有些人很刻苦却成绩依然不好,这是方法的问题,而努力本身却不应当成为挖苦的对象。

  不以刻苦为荣,但以学霸为耻——这样的价值观,真的是该疼一疼。

  该求放过的,不是学渣们,而是学霸们,求不要再污名化学霸。

责任编辑:王彦飞

文章关键词: 学霸 学渣 群体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