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副教授发诺奖级成果,源于宽松的科研环境

2016年05月25日07:25   南方都市报 收藏本文

  原标题:韩春雨的成功离不开宽松的科研环境

  河北科技大学的韩春雨副教授,正在享受人生巅峰的状态。起因是这位籍籍无名的普通地方高校副教授,在《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有可能被认为是第四代基因编辑技术的论文。这一技术的发现,有业内人士表示是“诺奖级”的。更值得注意的是,韩春雨十多年的学术生涯里,他从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仅仅获得了30万元资助,论文科研过程并没有被科技部或自然科学基金会直接资助。

  重大的发现加上边缘化的状态,让该则科技新闻顿时成为社会热点。到目前为止,关于韩春雨的成功经验总结也已经逐渐铺开来。很多精辟的成功经验,恐怕连韩春雨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不过,鉴于舆论关注的不仅 仅是韩春雨的经验,更多的是关注中国科研工作者的境况,所以,围绕着韩春雨的成功,还是有必要做一个较为全面的剖析。

  韩春雨的科研团队能够一炮打响,首先要归功于他和他的团队对于科研领域的选择。通往成功有很多条路,一种是选择一条大多数人走的路,通过不断加速,超过这条路上的人, 从而率先到达目的地;另一种是选择一条没什么人走的路,更准确地说,是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并最终到达终点。韩春雨选择的显然是第二条路,他在深度观察基因 编辑技术这一领域之后,意识到如果走大路,自己的资金、团队等资源都处于劣势,所以没办法循规蹈矩,在千军万马中杀出;相反,他凭借着自己在学术上的判断力,坚定地选择开辟了一条新路。虽然论文曾经被《科学》杂志退回,但在投给《自然·生物技术》之后,他最终获得了成功。

  韩春雨的团队能够开辟一条新路,按照他自己接受采访时的说法,还需要感谢互联网的力量。在信息时代,互联网让他离“国际科研大咖”并不遥远。所以,网络对原本的学术 资源分配制度实际上是一种解构,本质上具有“拉平效应”。这一点实际上非常值得警醒,在眼下的高校、科研体制中,虽然对于网络技术的运用十分普遍,但对于 网络化、去中心化的生存状态、运行状态,实际上是非常排斥的。作为一个体制,在应对网络本身的“溢出效应”时,反应速度太过缓慢。

  在韩春雨获得成功的原因总结中,河北科技大学给予他宽松的学术环境被不断提及。的确,包括韩春雨自己表示,学校对他个人物质上的优厚待遇,对他发表论文的减压机制,都让他受益匪浅。就这一点,一方面固然要对校方的做法和相关领导的担当表示赞赏,另一方面韩春雨恐怕也要感谢自己当初的选择。假如韩春雨进入的是 一个985高校,土博士泛滥,洋博士扎堆,项目多、竞争多、压力大,那么韩春雨就不可能获得如此宽松的科研环境。所以,反而是普通的院校、简陋的实验室、 边缘性的学术地位,让他和他的团队可以遵循内心、甘坐冷板凳。

  回到舆论关注的如何复制韩春雨的话题。科技工作者个人的学术能力当然 是基础,甘坐冷板凳这是前提。如果一个学者成天忙碌于各种社交场合、会议论坛,多半是沽名钓誉群体中的干将;其次,面对网络的冲击,科研体制的反应速度如 果更快一点,也许对于改善学术界“占山为王”、“分蛋糕”式的资源分配体系能有所帮助;最后一点,属于科技工作者的小环境,尤其是针对大学的青年教师,三 年五载论文刊发数量不合格,立马解聘,这样的机制一定生长不出韩春雨这样的“一鸣惊人型学者”。

  韩春雨是当下的一个小奇迹,所以他才会被广受关注。甘坐冷板凳的青年学者并不少,能够善假互联网之手助力科研的学者更多,但能够给予学者更加宽松环境的学校和机构太少了。想要复制更多的韩春雨,好的科研环境至关重要,这是韩春雨成功带来的最大启示。

责任编辑:杨锋

文章关键词: 科研 资源 冲击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