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见:谁在悼念杨绛,谁在抹黑杨绛

2016年05月26日16:34   综合 收藏本文

  昨天凌晨,杨绛先生病逝,享年105岁。

  一个高寿的、写出很多颇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的老人去世,再加上“钱锺书夫人”等无法回避的身份,引起广泛关注和悼念,在朋友圈引发刷屏效应,都在意料之中。

  真正令人意料不到的是,伴随刷屏而产生的各种争论和撕裂。人心中自有最朴素的标准,并非每个人都能获得刷屏的待遇。所以,刷屏不过是新的技术和媒体环境下,一个名人影响力的直观反映。

  只要不是权力强制下的“被悼念”,任何人要不要悼念或者以什么方式悼念,都是基本自由。谁看不惯这种集体悼念,沉默或转身安静地看看书,也是自由。但如果妄测别人的动机,觉得别人悼念是为了炫耀文化或品味,才是最可鄙的恶意。

  还有人说,连杨绛的书都没看过就忙着悼念,是一种装,是一种盲从,甚至消解了悲痛感。这种逻辑够奇葩,充斥话语间的是一种“你也配”式的傲慢。悼念一个人需要资格门槛,有所谓标准姿势吗?即便对杨绛的书一无所知,单纯为了一仙逝老者点个蜡烛,又有什么可以厚非的?因为大家集体悼念一个人,集体行为本身似乎就成了过错,这不是很莫名其妙吗?

  一个哪怕没文化的路人点一支蜡烛,不会令杨绛的名誉有所折损,也不可能令至亲挚友或者文化人的悼念失去分量。一个人的离世,在不同人的心里引发的波澜不同。普通人的转发和悼念,也许只是对于一个历经沧桑的生命的感慨,也许经不住一些文化人的逻辑推演,但不是所有人的言行,都必须要符合逻辑论证,尤其是在情感表达的问题上。以某种固定的标准要求所有人,评判所有人,是一种毫无必要的独断。

  如果说悼念和反悼念,还只是个人好恶之争,只是活人之间无聊的语言争斗,那关于杨绛和钱锺书一些所谓“揭露”,则是一种让人难以理解的刻薄。一些人觉得杨绛的学问才华被高估、他们夫妻被神话,所以就忙不迭地转发她的“黑材料”。最为广泛传播的是说她曾向某高官告状,陷害那些批评钱钟书的人。可是那些传言,都是语焉不详的一面之词。神话一个人固然值得警惕,无确凿证据就往一个刚过世的老人身上泼脏水,不更值得警惕吗?

  这世上没有完人,优秀如杨绛,也不可能赢得所有人的欢心。只是,那些爱她的、悼念她的,并没有号令天下都来拜服故去的老人,他们不过是表达自己的感情。不喜欢杨绛的人,完全没必要恶言相向,转身即是宽容。当然,这不是禁绝旁人的批评。只是批评总要基于事实,不能为了避免神话某人而泼脏水。

  在杨绛老人背影之后的争论,所展现出的不宽容、贴标签、恶意臆测,是近来舆论战中越来越常见的景观。因观点不同、意见不合,就不惜要将对方夸大成靶子的做法,是在人为制造分裂,这是值得警惕的。(王敏慎)

责任编辑:杨锋

文章关键词: 自由 杨绛 权力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