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专业招不到学生,怎么办?

2016年06月11日08:55   南方都市报 收藏本文

如何对高校专业进行预警?

  熊丙奇专栏

  6月8日,上海市教委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2016年度本科预警专业名单,今年共有10个本科专业因在上海高校重复设置相对较多,在部分高校中连续多年招生录取率和毕业生签约情况不太理想,造成整体指标偏低,被列为2016年度预警专业,其中曾经非常热门的新闻学、法学等专业均上榜。(澎湃新闻6月10日)

  多年前,教育部门曾把高校专业就业率与招生挂钩,对于就业率连续多年较低的专业实行停招或减招,这不但没起到好的效果,还因为就业率关系到专业的生死,而催生就业率弄虚作假。而由政府部门发布信息,对本科专业提出预警,供高校办学者办学和受教育者选择学校、专业时参考使用,是实行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的尝试,政府部门不是直接对学校发号施令,而是通过信息公开,服务办学,而考生则可根据信息选择专业,促进高校提高办学质量。

  据报道,上海市教委称,将从宏观层面上进一步调整高校的专业招生结构,减少预警专业的招生总量。原则上,高校如拟增设已列入预警范围的专业,市教委将不予受理其备案申请。也就是说,发布招生预警的专业,不会遭到行政部门直接命令减招或停招,而由学校自主决定进一步的办学,和由受教育者选择是否要报考这些专业,只是对同类专业的增量进行调控。在笔者看来,其实,政府部门对新增专业也不必进行干涉,而应完全由学校自主决定,政府部门要通过更详细的信息服务,引导高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以及学生选择专业。落实高校包括专业设置自主权在内的办学自主权,需要政府部门和学校各司其职,政府转变传统的行政方式,高校则根据政府提供的信息,结合自身的情况,做出办学决策。美国联邦教育部的职责,就主要是推进教育公平和提供教育数据服务,服务办学者和受教育者。我国教育规划纲要也明确,要“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服务、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从目前已经发布的预警信息看,还比较粗略,只提到这一类专业的整体信息,没有进一步的学校信息,这会让学生产生误解,认为所有学校的这一类专业都已过剩,变为“冷门”,这也会误伤部分学校,虽然总体看来,这一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太大,各高校专业设置重复。但是,在有的高校,这一专业却是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比如这次被预警的工商管理、新闻学,在上海多所高校,是全国学科排名靠前,高考分数线也很高的专业。如果政府部门公开的信息不充分,考生和家长会简单认为,这些专业都不要报考了。为此,除公布整体信息外,还需要公开各高校这一专业的具体办学情况。

  另外,政府部门可以发布专业预警信息,但信息最好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统计,再由政府部门发布,不能只通过高校进行采集。由高校自行采集、交由政府部门发布的信息,由于缺乏独立性,而会遭遇公信力的质疑。

  (作者系教育问题专家)

责任编辑:王彦飞

文章关键词: 教育公平 毕业生 专业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