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CI再拒A股,因为A股估值偏高?

2016年06月16日07:48   南方都市报 收藏本文

  原标题:[个论]杨国英专栏:MSCI为何拒绝A股?

  作者:杨国英

  A股再次被MSCI拒之门外。6月15日,M SCI官方发布公告称,延迟将中国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因该公司此前指出的四个主要障碍中有三个仍然有待得到克服。这已经是MSCI第三次拒绝将A股纳入。

  应该说,MSCI做出的是一个保守、谨慎的决定。首先,今天的A股市场是全球市值第二大股市,仅此一个理由,就决定了A股的重要性不会被忽视;其次,结果宣布之前,A股表现积极,且外界对A股纳入M SCI的预期一度较高。在这样的情况下,M SCI将A股拒之门外可谓不合常理,然而,如果我们考虑到M SCI是一个商业公司,那么就可以推断,否决将A股纳入首先是出于商业上的审慎。

  实际上,虽然再一次将A股拒之门外,但M SCI详细列出了未能纳入A股的理由,其言辞之间,颇有安抚之意。可以肯定的是,M SCI并非没有将A股纳入的意愿。这一意愿,从三个方面的措辞可以看出:其一,M SC I保留中国A股在纳入其新兴市场指数的审核名单上;其二,M SC I肯定了中国A股市场的进步,尤其是中国有关部门为满足国际投资者需求,对中国A股市场的准入制度进行的一系列显著的改善;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M SC I表示,假若中国A股市场准入状况在2017年6月之前出现显著的积极进展,M SCI不排除在年度市场分类评审的例行周期之外提前公布纳入A股的可能性——— 这意味着A股的改革一旦到位,将有可能以非常规的方式被纳入。

  有意纳入而又一再延迟,其背后或许正是MSCI的商业审慎原则在起作用,这一原则要求M SCI更多地从投资者角度出发进行权衡考量,以维护公司赖以生存的商业信誉。证监会在回应“暂缓纳入”时就表示,“纳入与否是M SC I明晟公司的商业决定”,而作为全球最权威、公正的指数编制机构,其商业决定必然要从维护自身在投资者眼中的权威性出发。从A股的整体状况来看,去年的市场动荡,以及今年年初的熔断机制,都对市场造成了很大冲击,也显示出了A股机制的不健全,这在M SCI做决定时肯定是减分项。虽然为了合乎M SC I的要求,证监会在近期突击出台了一些政策规定,例如规范上市公司停复牌的相关规定,但这些规定的执行情况是否理想还有待观察。

  与国内投资者投资A股较为便利不同,海外投资者在进出A股时要面对一些限制,这也是M SCI考察A股的重要因素。例如,在资本赎回方面,QFII的每月可赎回额度不能超过上一年度净资产值的20%,诸如此类的规定,限制了海外资金的流动性,自然是不受欢迎的。

  A股的估值偏高,也是一个不会被忽视的重要问题。当下在A股市场上,上市公司未来的业绩不确定性较大,单就估值指标而言,即便是MSCI一向较为青睐的蓝筹股,其估值泡沫也比较明显——— 虽然主板目前的平均市盈率仅为14倍左右,但如果采用市盈率中位数,以便弱化银行股等估值低、权重大的个股的不当影响,那么目前主板的中位数市盈率仍然高达34倍。自去年股市振荡以来,A股已经过三轮连续大幅下跌,而泡沫仍然明显,这样的市场对于海外投资者是不是有吸引力,肯定是M SCI需要考虑的问题。

  以上问题并不是孤立的。包括监管不健全、去泡沫迟迟未完成等现象在内,A股所有的问题都有原因,从监管者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对海外投资者,还是对国内投资者,监管者还权力于市场,在监管职能上接受市场的约束,才能受到国际机构和海外投资者的认可。

  MSCI的商业审慎,是对投资者负责的表现,这对于A股监管者是很好的启示。在当下监管趋严而成果未彰的情况下,监管者除了再接再厉,或许还应该更多地站在投资者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作者系中国金融智库研究员)

责任编辑:杨锋

文章关键词: A股 估值 商业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