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以“为孩子好”为名伤害孩子

2016年06月20日08:09   南方都市报 收藏本文

  原标题:不要再以“为孩子好”为名做伤害孩子的事

  作者:熊丙奇

  最近两天,一篇题目为《渠县一孩子留下遗书轻生,这多么让人痛心》的网帖在多个社交论坛疯传。记者证实到,死者是达州市渠县中学刚参加完高考的小斯(化名),今年18岁,在自杀前,他在个人QQ空间 写下2800余字的长文,“控诉”父亲对自己不好,自己感觉不到家人的爱。对于儿子在QQ空间的“控诉”,父亲马先生掩面哭泣道,“他写的那些都是他小时候的事,他是我的儿子,我怎么舍得打他,骂他。”(6月17日《成都商报》)

  孩子刚完成高考,却选择自杀,而理由却是父亲对自己不好,感受不到家庭的爱,这对父母来说,是怎样的打击?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悲剧,似乎并没有让他的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中的错误,还认为这是对孩子好,把 孩子的极端行为归为“孩子记仇”。我国有多少父母,是在以为孩子好为名,做着并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事,父母的付出,得到的却是孩子的“仇恨”,这不 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庭教育出了严重问题。从这起悲剧中,所有父母都应该反思,家庭教育究竟为了什么。

  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家庭 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存在严重的功利化倾向,孩子们从一上学起,就被功利的教育目标所围绕。在学校老师和家长看来,付出所有努力,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 环境,学生就应该全身心投入学习,学校老师和父母对学生提出严格的学习成绩要求,是很正常的。这就是对学生好。但是,这只是老师和家长,想要的学生成长, 而非学生自己想要的成长,事实上,在很多学生心中,学习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和家长布置的任务,而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就这样,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都变为功利的分数关系、成绩关系———父母就是节衣缩食,给孩子创造无忧无虑的学习环境,但孩子照样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近年来,这种“唯分数”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在我国社会,变得越来越简单、粗暴,不少父母和孩子的交流,就变为这次考了多少分,名次是进步还是退步,一定要考进好大学,有的父母可能在无意识中说的话———“我们这样供你读书,要是考不上好大学,怎么对得起我们”会让孩子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学习成绩一直不好,就可能因此出 现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还有的父母直接打骂孩子,“考不上一本就去死”,如果孩子敏感,说不定高考成绩不理想,就可能觉得无法向父母交差而走极端。而更值得警惕的是,在悲剧一次次上演后,很多家庭并没有改变对孩子的教育观念。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家庭教育的重要功能,不是成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只关注学生的分数,而是要关注孩子的人格和身心。良好的亲子关系,首先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不能动辄对孩子进行打骂、体 罚,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不得对未成年孩子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可不少家长还信奉棍棒出孝子,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现代的学生,已经有更强的权利意识,家长必须尊重孩子的权利,如果漠视孩子的权利进行教育,不可能起到好的教育效果,只能适得其反。据报道,小斯在自己的空间中,写道父亲动不动 就打、说教,这令他十分反感,对父亲没有尊重,只有仇恨。这一点,他的父母还想不通,这就需要父母做换位思考,如果自己是孩子,父母虽然给自己吃好穿好, 可是总是居高临下地批评、呵斥,自己会对父母有感情吗?

  千万不能再以都是为孩子好为名,去干侵犯孩子人格尊严、权利,给孩子制造严 重的心理问题的事了。在功利的社会环境中,家庭教育不能把功利放大,而应该给孩子舒缓压力的空间。在现代社会,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基本关系是成年公民和未成 年公民的关系,监护人和被监护人的关系,父母有职责监护未成年孩子,但不能把孩子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随意支配和打骂,真正为孩子好,就是要尊重孩子的人格 和尊严,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作者系教育问题专家)

责任编辑:王彦飞

文章关键词: 教育 父亲 未成年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