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反转运动,把中国变成了最大转基因作物进口国
作者:陈季冰
来源:公号“冰川思想库”
中国禁止在国内种植转基因大豆的政策,并没有使中国人免于吃上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相反,现在看来,它的唯一功效就是扼杀了中国本土的大豆种植业,并使中国人更早地全部吃上美国的转基因大豆。
我前天发表在冰川思想库的文章中剖析了中国国内围绕转基因农产品商业化问题的白热化争论背后的政治扭曲和民意撕裂。
不过,政治对立归政治对立,在现实生活中,饭终究还是要吃的。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真问题?
反转声浪成功逆转国家农业政策
中国的转基因生物研究起步并不算十分晚,在某些局部领域的技术——例如转基因水稻——甚至并不输给技术领先的美国,但中国转基因技术的商业化历程却是历尽磨难、一波三折。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政府批准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棉花在中国种植。因其抗虫害的有效性,它在几年之间就迅速覆盖了几乎全部的中国棉花地。
不过,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科研机构自己研发的转基因棉花种子因为更高的性价比而将孟山都的转基因棉花差不多尽数挤出了国门。目前中国90%以上的棉花都是转基因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转基因技术挽救了中国原本粗放落后的棉花产业。
但自那以后10多年里,中国就再没有批准其他任何一项转基因粮食作物的商业化种植。2009年,经过中国科学家长达10多年的不懈努力,国家农业部向两种抗虫害的转基因水稻(华恢1号与Bt汕优63)和一种转基因玉米颁发生物安全证书。
发放安全证书是对科学家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工作及其成果的评价与肯定,有了这种证书就可以在国内进行田间实验,并不等同于允许商业化生产。但一晃6、7年就快过去了,它们至今也没能获得商业化生产的许可,这三张证书也将在今年过期失效。
难怪生物科学家悲叹:“与几年前相比,中国的转基因技术商业化不是更近,而是更远了。”
最近几年,政府方面推进转基因技术商业化的决心似乎重新燃起。2013年6月,农业部批准进口美国孟山都公司和德国巴斯夫公司(BASF AG )生产的三种转基因大豆。
8月份,第一船获得中国政府准许的阿根廷转基因玉米进入中国……但正如我们后来看到的,这些举措将有关转基因的争论再度推向白热化。
目前,中国允许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只有棉花、西红柿、木瓜和菜椒,还允许转基因玉米、大豆、油菜籽和棉花进口。
但政府迄今为止未批准过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种子进口到中国境内商业化种植,国内也不允许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此外,政策不允许外资企业在中国开展转基因种子业务。
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曾经提出,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要“继续实施”“抓紧开发”,并要求“在科学评估、依法管理基础上,推进转基因新品种产业化。”
但到了3年后的2014年初,农业部负责人在面对媒体时却称,在转基因研发成果的产业化问题上,中国至今仍没有制定明确的时间表。
过去近20年里,转基因技术最为关键的产业化一步在中国始终无法迈出,而造成这一困境的最大原因便是近年一浪高过一浪的“反转”浪潮。
两个标本:“棉花之胜”与“大豆之殇”
但有一个事实却是无法回避的,无论那些“反转斗士”们多么不愿意看到,那就是转基因农作物和食品已全面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目前中国大豆的进口依存度超过80%,而这些进口中的90%是美国的转基因大豆,它们大多被用于生产中国人传统上喜欢的大豆制烹饪用油。
再来看看国际上的情形。
素来站在反转基因战斗最前沿的保守的欧洲(从很大程度上看,中国的“反转运动”实际上正是绿色和平组织成功地从欧洲输入的),近年来立场也出现了明显松动。
2000年,经历数年争执,世界贸易组织裁定欧盟对转基因食品的禁令不符合国际贸易规则,这是欧洲人在这一问题上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最近10年来,欧盟明显加快了批准转基因作物的速度。目前欧洲允许进口的转基因作物已有大豆、甜菜、土豆等,其中仅转基因玉米就有20多个品种,尽管在此之前它遭到绝大多数欧盟成员国的反对。
放眼全球,眼下已经有大约1.7亿公顷的土地使用了转基因种子,约占全球现有耕地总面积15亿公顷的11%。转基因技术在南北美洲和非洲的许多地区已大规模产业化。
2013年5月25日,就在享有崇高荣誉的“世界粮食奖”里程碑似地颁发给孟山都公司的科学家之前一个月,全球多个城市爆发了针对孟山都的示威游行。据游行的组织方声称,52个国家和436个城市都曾举行集会和游行。
很明显,孟山都在农业生物方面的一家独大局面,在全球多国招致了垄断种子专利的指责。
但解决这个问题、保卫民族产业的正确路径是将它拒之门外吗?
一提到转基因的争论,许多业界人士都难免会联想到中国的棉花与大豆这两个截然相反的标本,并以“棉花之胜”与“大豆之殇”来说明科学技术产业化的极端重要性。
前文已经提到,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在“转基因”对于绝大多数国人来说还只是个陌生的科学词汇的时候,中国政府就批准美国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棉花在中国种植。虽然这些洋棉花种子一度占领80%以上的国内种植面积,但依托本国辽阔的市场,国产的价廉物美的抗病虫转基因棉花品种迅速崛起。
前后不到10年时间,它们就将孟山都的产品几乎全部赶出了中国。眼下,中国棉农种植的转基因棉花中,国产种子占据了90%以上。
反观大豆,正是因为中国政府迟迟不批准转基因种子的商业化种植,致使国产传统大豆在与廉价的美国转基因大豆的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
直到20世纪最初几年,中国大豆还能够做到基本自给。从2004年起,中国大豆进口量已超过国内产量。之后更是一泻千里,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中国目前的进口量达到超过6000万吨(其中绝大部分是转基因大豆,约三分之一来自美国),国内产量仅为进口量的1/5左右。
这是“反转斗士”希望看到的结果?
令人担心的是,中国的玉米产业眼下正在一步步重蹈大豆政策的战略失误。随着饲料需求的急速增长,自2010年起,中国从过去的玉米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进口量呈爆炸式增长。
而中国进口的玉米中有90%以上来自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种植地——美国。因此,农业专家忧心忡忡地指出,如果再不批准转基因玉米的种植,那么用不了几年,来自美国的转基因玉米将会全面击溃国产的传统玉米。
我在这里可能需要稍微作一点解释,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中国加入WTO时承诺过遵守它的相关法律,也就是必须开放大豆、玉米等国内农产品市场。
美国由于采用了转基因技术,其大豆和玉米相对于中国的传统生产方式具有显著的价格和质量优势,通俗地说:它们又好又便宜。而WTO没有允许过可以针对转基因技术设置什么特殊的进口门槛,这就意味着,你只能任凭美国的廉价转基因大豆和玉米同本国的传统大豆和玉米放在一起卖。
如此一来,谁将被淘汰不是一目了然的吗?只有那些愿意为了逃避转基因而出额外高价的高端消费人群才能拯救一小部分传统大豆和玉米,但这注定只可能是一个小众市场。
中国禁止在国内种植转基因大豆的政策,并没有使中国人免于吃上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相反,现在看来,它的唯一功效就是扼杀了中国本土的大豆种植业,并使中国人更早地全部吃上美国的转基因大豆。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曾说,中国正试图进入转基因市场,但更希望发展自己的转基因技术来满足不断增加的农产品需求。如果真的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确有必要从棉花与大豆这正反两个例子中去汲取经验教训。实际上,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已经证明,这是一切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由之路。
然而,与韩长斌的决心形成惊人的反差,反对转基因的巨大舆论声浪不仅大大地拖了转基因商业化的后退,也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转基因生物的科学研究。过去几年,中国对转基因生物(GMO)的科研资金投入减少了80%,从2010年时的20亿元锐减到2013年的4亿元左右。
我并没有兴趣在这里开药方,但我想,就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而言,如果我们真正本着试图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态度来考量,最终还是只能从食品与环境安全评估、商业垄断审查、商品信息完整披露等几个方面去着手——如果法律法规是齐备的,那就促其落实;如果还有漏洞,那就促其完善。
往更大的方面说,我还相信,只有在这些具体事务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取得扎实成果,才是改进国家宏观政治状况的最有效和最可取之策。
但在问题的另一面,由于商业利益的驱动,从湖北、海南等地近年来陆续查获的情况来看,无证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和交易正在迅速扩张和蔓延。
很难想象,这就是“反转斗士”希望看到的结果。
责任编辑:刘灏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