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好”高考志愿,父母和学生应该各司其职

2016年07月09日13:41   南方都市报 收藏本文

  作者:熊丙奇

  随着高考成绩的揭晓,各地考生和家长纷纷投入“高考志愿填报大战”。家住重庆大渡口的考生小吴虽然考出658的高分,高出重庆理科一本线133分,但为了填报自己中意的学校与父亲发生分歧。父亲倾向南京某大学,小吴却希望报考西安一所大学,谁也劝服不了谁。意见不同的两人因为填报志愿的问题发生了一系列争吵,一气之下老吴甚至打了儿子。儿子挨打后负气离家出走,庆幸的是第二天在同学老师及民警帮助和调解下,自己回家,并最终报上了心仪的大学。

  因填报高考志愿而闹得全家不开心的,这不是个例。当父母和学生的意见不统一,且分歧很大时,究竟听谁的?很多时候,父母的想法是,“孩子什么都不懂”,进而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这样填出来的志愿,并不是学生的,而是父母的。这暴露出我国一些家庭,并不尊重孩子的意见,同时也不明白怎样填一个“好志愿”,做好学生的生涯规划。

  高考填报志愿,从父母和学生的关系看,通常有三种形态。一是学生什么都不管,就把志愿填报的事交给父母。调查显示,有的学生认为高考填报志愿是父母的事,自己的任务就是考好试,至于根据高考分数究竟上哪所学校,自己无所谓,完全由父母决定。这类学生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意见,也对未来学业和职业发展没有规划。

  二是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但父母很强势,高考填报志愿无条件服从父母的“包办代替”。这是我国学生过去12年求学生涯的缩影,大部分重要决定,都是由父母和老师做出,被规划、被管理。家长挂在嘴边的话,总是“你懂什么”、“这是为你好”,加之学生的想法也不成熟、坚定,因此,志愿填报就由父母主导。

  三是学生和父母对于志愿填报,意见各不相同,且都很坚持自己的意见,但谁也说服不了谁。这就是这一新闻报道的情况,本来,学生有自己的明确想法,这是好事,比没有想法、想法模糊好得多,可是,由于学生的想法和父母不同,有的父母就干涉孩子的想法,各种威逼利诱,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意图选择学校和专业,如果孩子最终顺从,父母很满意,而如果孩子坚决不同意,父母就会认为这是孩子与自己“对着干”,“今后必定吃苦头”。可有道是,父母可以命令孩子按自己的意见填报志愿填报,但大学的学习和未来的就业路,却要由学生走,今后学生对学校、专业不满意,这个责任谁来负?

  学生放弃志愿填报权,由父母包办代替志愿填报;以及父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不尊重孩子的选择,都会对学生未来的学业和职业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媒体曾报道的辽宁文科状元从港大休学选择复读再考北大,以及北大学生休学选择技工学校的“故事”,起因都是由父母代替选择学校、专业,而本人对自己的选择不坚持,上学后才发现对学校、专业不感兴趣,极不适应。因此,与其等上了大学,再出现各种问题,不如在填报志愿时,就把相关的问题想明白。家长应乐见孩子积极参与志愿填报,在志愿填报时,有自己对未来学业和职业发展的明确想法。

  填报志愿最理想的父母和学生的关系是,由父母根据学生的实力,确定选择学校的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搜集这些学校、专业的信息,并吃透高考政策、志愿填报规则,给学生作重要的志愿填报参谋,最终由学生做出适合其本人兴趣的学校和专业选择。也就是说,政策层面和信息层面的事,由父母负责整理收集(考虑到我国高考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可能在高考期间,花较多时间去了解高考政策和学校、专业,父母就应该多做一些收集准确、客观信息的工作),在政策框架之下,基于比较充分的学校和专业信息,选择学校、专业的事,则由学生自己负责,父母再结合政策和规则,和学生一起评价志愿定位、志愿组合是否科学、合理,规避志愿填报的风险,增加被录取的机会。

  (作者系教育问题专家)

 

责任编辑:刘灏

文章关键词: 高考志愿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