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大效果差?

2016年07月14日09:02   南方都市报 收藏本文

  原标题:京沪是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风向标

  作者:聂日明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义务教育要与城镇化发展基本协调,按城镇化规划和常住人口规模同步建设城市学校,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到2020年,基本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

  目前义务教育体制有两个突出的问题:第一,城乡教育水平有明显差异;第二,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跟不上城市化的进程,大量进城农民工的子女无法在父母就业或居住地入学。这两个问题的根源都在城市化。

  城 市化使得农村的优质教师向城市流动,农村教育质量堪忧。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2010年全国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人数955人、本科 学历人数48.47万人、专科学历人数178.45万人,分别占农村小学专任教师总数的0 。03%、15 。19%、55 。93%。而同期全国城市小 学相同学历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0 。46%、48.19%、43.78%。

  为此,财政部门近些年来不断地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很多省份的农村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要高于平均水平,高于城市。财政和教育部门的初衷是好的,但这仍然挡不住教师从农村向城市流动,还催生了新的问题。

  城 市化进程中,人往城市走,但教育经费却对农村倾斜,对农村的过度投入造成了浪费,新建的校舍没有学生就读,优质的硬件资源也缺乏教师等软件资源的配合,没 法发挥作用。对农村倾斜的另一面就是城市的义务教育投入明显不足,校舍紧缺,公用经费短缺,师生比快速降低,城镇义务教育学校的大班额(每班学生超过56 人)问题日益严重。公共财政对城镇义务教育投入的不足,也使得城市先天排斥随迁子女在本地就读义务教育,进城务工人员不得不把未成年子女留在老家读书。

  去 年以来,国务院已经推出了不少政策来解决相关问题,例如去年底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允许财政对学生的“两免一补”和公用 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随学生流动可携带,钱随人走,顺应城市化的潮流。又如《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 要求外出务工人员要尽量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

  新近的《意见》重申了上述两个文件的精神,并且提出十大措施,意图全面实现城乡义 务教育一体化。其中最核心的条款就是同步建设城镇学校,明确要求按照城镇化规划和常住人口规模编制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根据学龄人口变化趋势,确保 城镇学校建设用地,确保配套学校建设与住宅建设首期项目同步,确保足够的学位供给,满足学生就近入学需要。一言以蔽之,一个城市规划了多少常住人口,建了 多少住宅,就要规划相应的学位。

  在城市建更多的学校,让义务教育资源的配置跟上人口流动的趋势,自然在资源上保证了留守儿童不必留 守在家乡,可以进城读书。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随迁子女可以在城市里就读,《意见》明确,要强化流入地政府责任,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发展规划 和财政保障范围,简化随迁子女入学流程和证明要求,依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要落实《意见》对随迁子女入学的要求,需要 全国教育和财政等部门动用转移支付等手段抑制地方政府排斥随迁子女在本地入学的冲动。我们也要看到,北京、上海作为全国最富有吸引力的城市,对随迁子女入 学设置的门槛最高、流程最复杂,被很多城市效仿。要打赢全国随迁子女入学这场仗,首先需要对京沪两地攻坚,当北京上海的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都不成为问题了, 全国其他城市自然就没有借口成为障碍。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灏

文章关键词: 留守儿童 排斥 务工人员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