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看到钉子户,却不知房价已成“宿命”

2016年07月23日08:35   南方都市报 收藏本文

  你只看到钉子户,却不知房价已成“宿命”

  作者:沈彬 (法律工作者)

  7月21日《中国青年报》一篇《上海闹市区“最牛”钉子户》的报道,又把“钉子户”的话题掷到了舆论漩涡中。上海普陀区一个棚户区里,有钉子户在33平方米房子上盖了5层楼,据说里面有27个户口。房价这两年飙升很多,而房子的征收还是2014年评估的那个价格,越拖越吃亏,“钉子户”也有一些吃不消了。

  新闻引爆了舆论。不妨借这个机会,心平气和地谈一下拆迁户(特别是京沪房价高企背景下的拆迁户),既不要盲目地渲染悲情,也不必对“钉子户”喊打喊杀(你买不起房不是他们造成的)。

  先向大家“科普”一下都市拆迁户的真实处境。报道提到钉子户家只有33平方米,但是这种棚户区都是居民自搭的房子,33平方米其实是一个地基的面积,没有普通住宅的公摊面积的,所以33个平方米未必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小。

  另外一方面,棚户区的“违建”很多是历史原因造成的,要知道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上海人均住房面积长期徘徊在4平方米左右!所以,当时政府是默许居民搞搭建解决住房困难的,甚至有些还对违章建筑征收“土地使用税”(原来叫“地价税”)。所以这不是有些人想象的对“非法建筑”就必须一拆了之。相反,上海在征收房屋时,会将符合一定条件的“违建”折入征收范围里的,但这个权责关系的确很难厘定,很多拆迁就卡在这里。

  “最牛”钉子户们的现实处境是这样的:房子虽然在闹市,但是因为是老房子,所以评估价格肯定低于同地段的新建商品房,且因为老房子没有公摊面积,虽然实用性更强,但能得到的赔偿更少。也就是说,按评估价格拆迁,没有可能在原地购房(甚至不能购到相同面积的商品房),于是只能拿着拆迁款到政府安排的远郊,以优惠的价格买安置房。

  简而言之,最终的结果是,市中心居民被拆迁挤向远郊(虽然居住环境都有改善),但这对于都市土著居民来说又是不甘心的。

  很多学者对这个现象做出很多富于感情的描述,比如“都市原住居民空心化”、“城市文化版图改写”,我不想谈得这么阳春白雪,就想说说在都市高房价之下土著居民的无奈。

  要明白,如今上海、北京的畸高房价已经超出普通人的支付能力,那些因为种种原因没有买房、没有得到分房的都市土著居民,其实是被时代抛弃的人群。对都市弱势群体来说,拆迁是他们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改变命运的唯一希望,他们不可能以其他手段改善住房条件了。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钉子户”。

  中国近30年波澜壮阔的建城运动,创造了一个个财富神话,而对于没搭上那班列车的人来说,则是巨大的悲剧。我的一位朋友,他们家原本算是上海近郊的农村(如今已经是紧靠中环的繁华地段),1986年土地户口冻结,1993年动迁,当时房屋补贴标准是600元/平方米;等到2005年,他工作后,买了在原来村子上建的商品房,那时的售价是5000元/平方米,如今已经涨到了6万元,是当时征地时的100倍!

  这100倍的土地溢价,决定了无数人的命运,不是你好好学习、努力工作、拿博士学位,甚至自主创业就能够挽回的。就像很多段子里所说“10年前把房子卖掉去创业;10年后,公司步入正轨,赚来的钱刚好买回当年的房子”。这是一个宿命!大都市,高企的房价成为所有人的宿命。

  如果说以前高房价还是一个经济、法律话题,现在则成为一个社会学、伦理学、“本体论”的话题:当一个辛勤工作的都市白领,靠自己的收入,注定无法在都市买房生存下去,为什么他还要努力?因为拆迁,生而拥有十几套房子的孩子,注定让身边勤奋聪明的同学用一生也追赶不上,为什么他还要认真读书?

  当房价已成“宿命”,那么拆迁就更像是一次投胎了。这个问题比想象中严重得多,真的要警惕了。

责任编辑:刘灏

文章关键词: 钉子户 拆迁 高房价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