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赏排查精神病人,是管理发疯还是值得一试?

2016年08月04日09:50   信息时报 收藏本文

  该不该悬赏排查精神病人

  来源:信息时报

  据新华网报道,7月中旬,四川成都双流区卫计局发布消息,称如果提供线索举报有行为异常的人员,经确诊为精神病患者的,则奖励线索提供者350元。此外,该局给出“经常胡言乱语”“无故不上学、不上班、不出家门”等11条“行为异常”标准。

  正方:是有价值的公共议题

  其实,所谓的悬赏排查精神病并没有什么歧视内容,也不太可能对正常人造成伤害和打击。所谓悬赏,就是鼓励人们关注身边的精神病患,并将他们的信息告知相关的防治部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遇见精神疾病患者的常见态度只是围观,要不就是在影响到自己说,郁闷地骂一句——精神病。至于,精神病患的其它问题,人们难有关注的意识,也不知道该怎样关注。

  尽管,悬赏中关于精神疾病的判定标准,让人觉得不够严谨,但这只是专业认知和细节完善的问题。而且,提供了线索又不是必然被认定为精神病,其间还有一个排查和鉴定的过程,若不存在刻意地扭曲,就不会存在什么误伤的情形。

  关于精神病防治,有两个关键点必须注意:一个是,精神病人需要纳入信息管理系统;另一个是,精神病患的防治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

  在社会问题多发,生活节奏快速的时代,精神病患的数量超出一般想象。如果不是疾控中心的数据,我们很难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因此,悬赏排查精神病就是一次有价值的议题设置——它让我们关注身边的精神疾病,让我们开始有行动上的自觉。          (李劭强 高校教师)

  反方:先避免“管理异常”

  广泛的举报容易造成误伤,容易侵扰一些健康人的生活。同时,有些人即便患有精神疾病,他们本人或家庭也倾向于自行治疗,不愿意太多的人知道病情信息,卫计部门悬赏举报也会侵犯一些精神病患及其家庭的隐私权,会干扰他们的生活。再者,举报,尤其是悬赏举报,所针对的往往是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制假售假、抢劫杀人等违法犯罪行为,悬赏举报精神病患在某种程度上给精神病患贴上了负面标签,涉嫌歧视,会形成一种认知误导。

  悬赏举报排查精神病患的做法简单粗暴。只要基层卫计部门以及乡镇、街道、村居、社居等单位多付出一点责任,多一点主动意识,多花点功夫,多想想办法,根本就不用悬赏排查,完全能够以一种令精神病患家庭和公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来介入对精神病患的干预、管护和扶助。笔者以为,卫计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要想全面高效地介入对精神病患的医疗指导、治疗和管护,就得先避免自身的“管理异常”,先让自身的行为健康起来。

              (李英锋 公务员)

责任编辑:刘灏

文章关键词: 精神病人 悬赏举报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