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不是第二个非洲

2016年08月08日13:00   新浪新闻 收藏本文

  原标题:拉美不是第二个非洲

  作者:赵灵敏  来源:世界灵敏度

  拉美不仅不是等待中国施救的对象,而且还有很多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拉美不是“第二个非洲”。把拉美比附为非洲,其实是对拉美和非洲的误读,如果说它们之间真有可比性的话,那就是中国应该避免在非洲犯下的错误,在与拉美的关系中注入除经济和能源之外的新因素。

  1950、60年代,拉美国家普遍被中国视为“美国后院”,只有爆发革命的古巴在1960年与中国建交。这一情况不能和非洲比,非洲当时迎来民族独立浪潮,所以成批地与中国建交。拉美国家和中国的建交基本都是在1970年代后,受中美关系缓和的影响所致。而中国拉美关系的大发展则是在新世纪,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特别是能源需求的旺盛,才日益热络起来。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2012年中国和拉美国家的贸易总额达到2612.43亿美元,同比增长8.18%,是拉美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对拉美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已经超过向美国和欧洲投资额的总和,是拉美的主要投资来源国。而按照《金融时报》的说法,拉美的GDP之所以能从2002年的1.86万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5.6万亿美元,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中国因素所引发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大宗商品占拉美出口额的一半,占智利和墨西哥财政预算的1/4。因此,中国经济有可能放缓的问题,在拉美远比欧元区债务危机更受关注。

  在中国和拉美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背景下,有不少论者建议中国应努力将拉美打造成外交版图上的“第二个非洲”,也就是在经济上成为中国的重要能源供应地和廉价产品市场,在政治上则摆脱美国的控制,为中国所用。且不论中国在非洲遭受的“新殖民主义”指责,就是从2013年发生的中国人在非洲加纳非法淘金遭到逮捕的事件,人们也可以一窥中国人在非洲的真实形象和处境。

  把拉美比附为非洲,其实是对拉美和非洲的误读,如果说它们之间真有可比性的话,那就是中国应该避免在非洲犯下的错误,在与拉美的关系中注入除经济和能源之外的新因素。而要做到这一点,应该首先打破对拉美的一系列迷思:

  首先,拉美不是一个贫穷的地方。中国人一提到拉美,往往就会涌现出拉美化、贫民窟、毒品泛滥、贫富分化等负面印象,仿佛拉美是一个民不聊生、饿殍遍地、等着中国去拯救的地方。实际上,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2012年的人均GDP 是6100美元,而拉美国家平均是9238美元,智利、墨西哥、委内瑞拉、巴西、乌拉圭等国的人均GDP更是超过了1万美元,就连毒品泛滥的哥伦比亚也比中国高,达6619美元。

  大多数拉美国家在1960年代末、70年代初已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其后虽然遭遇了中等收入陷阱,但早在1994年,墨西哥就加入了号称“富国俱乐部”的经合组织(OECD)。2010年,智利也加入。2011年,智利和乌拉圭走出了中等收入陷阱,迈入高收入国家(人均GDP高于11900美元)的行列。这些数据都说明了,拉美不仅不贫穷,而且一些国家正在脱离发展中国家阵营,加入到发达国家俱乐部。

  其次,拉美的腐败问题虽然很严重,但其中一些国家的清廉程度同样超乎想象。根据“透明国际”2015年的报告,多数拉美国家排名靠后,腐败情况很严重。但与此同时,乌拉圭排名世界第21,智利排名第23,哥斯达黎加排名第40,牙买加排名第69,萨尔瓦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并列第72,巴西名列第76,均高于中国的第83。

  以智利为例,智利的清廉传统源远流长,从1812年智利建国至今,竟然找不到一位在任期间发家致富的总统。智利有非常完善的财产申报制度,那些进入国家机构的人员,上任前必须提交一份本人及其配偶各自的财产状况申报书,并且必须年年更新;还要提交一份利益申报书,其中必须包括个人职业和所参与的其他经济行为的个人清算账目。另外,智利政府中3000多名高级官员在就职前,都要经过有民间人士参与、由公共组织主持的资格审查。在清廉方面,智利是闻名遐迩的“神奇国度”。

  第三,拉美在缩小贫富差距方面的努力值得关注。近年来,因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金融创新过度等原因,无论是穷国或富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巴西就曾经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但近10年以来,该国出台的一系列有开创意义的措施使得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不断下降,成为世界上的异数:

  针对贫困家庭的“补助金计划”,而要领到补助金,先决条件就是必须让家里的孩子上学;针对穷人的“零饥饿”计划,每天中午,巴西的穷人只要花1雷亚尔就可以在“大众食堂”饱餐一顿;还有实现贫困地区通电的“全民电灯计划”、改善中低收入阶层住房条件的“‘我的房子、我的生活’计划”等等。而除了巴西,即便是在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古巴,医疗和教育的全免费也足以让中国人羡慕。

  第四,拉美国家对中国的到来并不都是满心欢喜的。2012年上半年,美国迈阿密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主任阿里尔·阿莫尼博士曾在学术期刊《中国季刊》上发表文章,在分析了哥伦比亚两份主要报纸对中国的报道之后,阿莫尼发现其中的负面报道仍然多于正面描述:前者占39%,后者占27%。这两份报纸对中国的劳工问题和气候减排政策提出了质疑,并指责中国在哥伦比亚的贸易很多都是山寨和假货,还担心廉价中国商品的到来会毁掉本国的经济结构。这样一些担心和指责可能并不完全准确,但显然并非空穴来风,应该引起中国政府和相关企业足够的警觉。

  由此观之,拉美不仅不是等待中国施救的对象,而且还有很多值得中国借鉴的地方,拉美不是“第二个非洲”。贸易和投资的确可以拉近中国与拉美的经贸关系,但在国际政治中,仅仅靠钱是买不到真正的战略伙伴的。在和拉美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中国需要破除虚骄之气,平等待人,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在敏感的劳工、环保、资源开发等问题上谨慎从事,切忌把国内养成的坏习气带到国外。如此,方能取信于拉美,避免重蹈在非洲的覆辙。

责任编辑:刘灏

文章关键词: 贫富差距 拉美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