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霍顿偏见,但勿极端化

2016年08月11日09:15   南方都市报 收藏本文

  原标题:回应霍顿偏见,但勿极端化

  作者:短评

  里约奥运游泳赛场上,比金牌归属更有话题性的,是澳大利亚运动员霍顿对孙杨侮辱产生的争议。奥运是现代性的产物,是和平时期国与国之间“文明的战争”。因此,运动员们的一举一动,都很容易被解读成一种国家行为。在这起事件中,很多人都想当然地把孙杨当成中国代表,把霍顿当成澳大利亚的代表,甚至把自己当作孙杨和国家的代言人,把澳大利亚媒体和民众当作霍顿和澳大利亚的代表。

  霍顿的拒不道歉,澳大利亚游泳队认为霍顿拥有自己的言论自由,以及昨天霍顿父亲对与儿子同名者的道歉———认为这几天争论让他们卷入其中,则更加激发了网民的热议与争论。这对“父与子”有点哪壶不开提哪壶的劲头,在隔空骂战上,大有越战越勇的势头。当然孙杨也不示弱,放出豪言1500米自由泳必登顶,既让人振奋,也让人有些后怕。从策略上,对方为的就是搅乱对手的心绪,孙杨再有把握,也不该口出豪言,因为这无异于给自己挖坑———能不能跳过真不好说。

  如果仅仅是策略,泛起的波澜可能还没有这么大,关键在于,霍顿使用的手法是,用莫须有的说辞来指责孙杨“不干净”。兴奋剂丑闻是一个谈论的禁区,犹如毒品之于正常人,兴奋剂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是具有毁灭性打击的。不但成绩作废、身体受损,在人格上也难以抬头。虽然,孙杨在之前的确服有过兴奋剂事件,但他的团队已澄清是“误服”了治疗心肌缺血症状的违禁物质曲美他嗪。

  但霍顿的指责显然没有任何证据,有人讽刺霍顿是“空口验尿”的高手,虽然刻薄,但无比精准。从霍顿的言论表述来看,他是带着一种成见来评价孙杨的,包括霍顿和其他附和霍顿言论的运动员,他们并没有任何证据,而仅仅是因为对中国游泳队有一种固有的偏见而发声。从这一层面看,孙杨因为成绩优异,恰恰成为这种偏见被攻击的代表,承受了整个游泳队的压力。

  从心理状态来看,霍顿陷入的是一种自我陶醉的精神胜利法。他没有任何证据,凭借的只是过去的经验和自我的判断,凭借过去对中国游泳运动员的看法来臆测孙杨。在霍顿看来,孙杨赢得金牌是服了目前技术手段检测不出的禁药,输了比赛那就更加贻笑大方,连兴奋剂都没有起作用。

  霍顿的言论激起了孙杨的反击,更挑动了网民的敏感的神经。针对霍顿本人的各种讽刺段子,开始在互联网上相继发酵。网民的愤怒自然是有道理的,甚至连个别澳大利亚的媒体言论,某种程度上也被放大成为澳大利亚国家的态度。当然有澳大利亚的网站投票结果表明,近9成投票者认为霍顿应该跟孙杨道歉。可见,澳大利亚国内舆论并非“一条心”。而这也表明了,误解、争议和口水仗只发生在运动员之间,而丝毫没有必要上升到国家层面。

责任编辑:刘灏

文章关键词: 争议 霍顿 孙杨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