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城镇化:先练内功再造新城

2016年08月12日09:07   南方都市报 收藏本文

  原标题:科学的城镇化应先练内功再造新城

  作者:南都社论

  媒体近日报道,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调查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5月,全国县及县以上的新城新区数量已高达3500多个。研究表明,中国的新城新区发展,普遍面临着规划上过度超前、定位上同质化、过度依赖房地产拉动等突出问题。

  这其实并不是相关机构第一次对造城运动示警。举目四望,兰州推平移走700座荒山建新城,贵州多个贫困县土地置换集镇建设新城,庐山建新城1.5万名居民迁下山……近年来各地造城运动可谓风起云涌,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似乎已很难有一种力量阻止一座座宏大的新城在神州大地拔地而起。

  规模如此庞大的造城运动中是否存在泡沫,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毫无疑问,新城并非不可建设,有的城镇因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吸纳了越来越多的人口,需要建设新城对此进行容纳,有的历史文化名城承载了过多的人流量,为了对历史文物进行更好的保护和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另造新城也无可厚非,但只要打量一下就可以知道,在轰轰烈烈的造城运动中,类似的情况又有多少?

  自然,作为造城运动主导的一方,似乎永远都不缺乏理由。这些理由是否经得起推敲姑且不论,一个最紧迫的问题却不容回避:造了这么多新城,谁来住?人从哪里来?

  这样一个问题,即使是造城运动的主导者看来也颇感头疼。以往城镇化中的进城农民被视为新城的理想居民,但由于农民进城面临诸多障碍,市民化的农民入城的速度和规模似乎一时很难契合造城的初衷。如今城市人口规模差别化调控的政策已经明确,严控人口规模的特大城市随之“溢出”一部分人口,对于数量众多的小城镇、小城市来说,又唤起了承接这部分人口的希望。媒体报道,“西部、西南部几个地市规划部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工作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抢人。”

  然而鉴于人的强烈的流动性,“抢人”注定不会是一个轻松的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城镇化的核心是“市场化”,动力是“工业化”,如果丢掉这两点,仅有华丽的高楼和宽敞的马路,缺乏相应工业实力的支撑,无法提供广阔的就业通道,再加上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这样的新城再宏伟又能吸引多少人口?

  《人民日报》曾经刊发评论痛批一些地方“拍脑袋造新城”“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问题”:宏大的新城由于缺乏产业支撑,招来商家寥寥无几,“新城区最终变成了荒草地”,有的新城没有足够的人口,“到了夜晚一片漆黑,无人居住,成为‘鬼城’”,还有一些新城大肆违规占地扩张,“安置补偿不合理,政策不到位,引发群众不满,群体性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稳定”……而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首先受到造城热冲击的应是中央确定的“房地产去库存”的目标。规划新区“画大饼”,规划人口盲目求大,当地的地产业想不热都不行,又如何去库存?

  近日公布的《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显示,“十二五”时期全国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约20%,远高于同期城镇人口11%的增幅,城镇建设用地增长速度约为同期城镇人口增加幅度的180%,粗放利用形势严峻。城市建设拍脑袋规划,行政权力主导造城,土地利用的低效率几乎是一种必然。要改变这种趋势,对中小城镇来说,当下最重要的显然不是造城而是先要练好内功,即通过公共服务水平和产业支撑能力的提升来逐步积聚人气。

  土地资源的浪费、生态环境的压力、挥之不去的高库存……拔苗助长、脱离实际的造城热中隐藏的风险并非难以窥测。然而盲目造城运动屡经斥责却难以刹车,原因何在?在专家看来,“要解决中国城镇化的泡沫问题,克制大规模造城运动,必须树立理性的政绩导向,明确科学的城镇化方向,创新地方官员的考核机制”。也许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责任编辑:刘灏

文章关键词: 城镇化 科学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