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折叠》获奖是对业余写作者的肯定

2016年08月23日08:23   南方都市报 收藏本文
中国80后美女作家斩获“雨果奖”。 中国80后美女作家斩获“雨果奖”。

  原标题:《北京折叠》获奖是对业余写作者的肯定  

  作者:兽兽

  8月20日晚,被誉为世界科幻文学界最具影响力奖项之一的“雨果奖”在美国堪萨斯城举行了2016年颁奖典礼。来自中国北京的32岁女作家郝景芳凭着小说《北京折叠》,击败包括美国68岁知名作家史提芬·金等几位不同国家的候选者,获得了雨果奖中短篇小说奖。这是继去年中国作家刘慈欣凭借《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小说奖之后,第二位获得雨果奖的中国作家。

  说实话,中国作家获奖值得恭喜,但中国科幻作家所面对的是相当小众的读者群,以及不尽如人意的写作环境。刘慈欣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美国科幻作家有三四千人,而国内的科幻作家,长期写作发表的也就二三十个人。大家都不读科幻,或者不怎么读科幻作品,我看,现在读奇幻文学的人倒是不少,网络作家版税排行榜前几名都是奇幻文学作家。对比之下,光靠科幻文学写作,作家养活不了自己。世界性文学奖项的肯定,算是对写作者的一个补偿。

  郝景芳不是全职写作者,她在清华大学拿到经济学博士学位,正式工作是在官办的研究机构从事宏观经济研究,业余经营母婴类微信公众号。她曾形容写作是“饮食和空气”,但是你“无法把吃饭呼吸”作为职业。从以上可以看出获奖者身份的几个特点,生活阅历相对单纯(学校到研究机构),有理工科背景,但更有(经济学角度切入的)现实关怀,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创作。我觉得,要谈论《北京折叠》这篇小说的优点或者不足,都要从作者的这些背景出发。

  小说并不长,说的是未来城市可供建设用地几近枯竭,只好通过科技手段,城市按阶层划分出三个空间,使其按不同时间出没,到点空间折起,收回地面。就好像我们在电视上的家居改造节目中看到的那样,百般腾挪,在30平米的蜗居里做道场。人设倒是简单,第三空间的垃圾工老刀为赚钱,接受第二空间的男研究生指派,去第一空间给富家少妇送情信……依我看,就文学性而言,更像是作者生活经验再加上点科学幻想的校园小说。

  但作者的现实关切和对城市未来命运的宏观构想,又让小说不同于校园小说和奇幻文学的情感或自我沉溺,其笔锋所向,甚至超越了“北京折叠”这个标题所暗示的地理疆界。很多人从小说中读出批判现实的一面,比如家长为孩子能上好幼儿园而不惜一切,阶层固化下考大学不成子承父业的垃圾工。但作者的经济学研究的背景,让她把目光更多投向未来。机器化、自动化、人工智能实现以后,那么多的劳动人口如何安置的问题?小说提供的一个方案是,让“剩余”劳动力钻入气囊,不吃不喝进入休眠,既不生产也不消费。

  虚构出看似虚无缥缈的幻想世界,却提出了最迫切的现实问题。我觉得,在“科幻性”与“文学性”等诸种传统的评奖标准之外,雨果奖体认和奖赏了作者勇于提出问题的那种敏感。在被城市和国界所捆绑局限的身份之外,犹能考虑人类共同的命运;身处日常的琐碎之中,依然能提出和思考那些宏大的、指向未来的问题,写作是实现超脱日常性,以及身份跨越的不多途径之一。业余创作者郝景芳的此次获奖,若能鼓励更多普通人拿起笔,关心跟现实有关却又不囿于现实的话题,雨果奖在中国才算有意义。

责任编辑:张颖倩 SN191

文章关键词: 北京折叠 雨果奖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