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韩国:莫让“韩流”变“寒流”

2016年08月27日10:03   中国青年报 收藏本文

  原标题:莫让“韩流”变“寒流”

  作者:李敦球 

  “韩流”在华不畅的新闻不时出现,中韩关系袭来一阵阵寒意,尚无回暖迹象。最近,韩国艺人黄致列受邀参加中国一档娱乐节目的录制,但在播出时却被发现有他出现的镜头被编辑或删除了。节目播出后,黄致列的粉丝在网上发了抗议帖子,但也有很多网友跟帖表示,“不让韩国人出场做得很好”。韩国《中央日报》8月19日称,这充分体现韩国宣布部署“萨德”后在中国人中间迅速传播的反韩情绪的一面。

  “韩流”是中韩建交以来文化交流中一个很大的亮点,以韩国电视剧、电影、流行音乐、游戏、服饰等为代表的“韩流”在中国广泛传播,加深了中国民众对韩国文化的认识。同时,韩国也掀起了被称为“汉风”的中国热,学汉语的热潮长盛不衰,关于中国的书籍长期畅销。

  韩国政府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力度之大在世界范围内也很罕见,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1997年亚洲发生金融危机,韩国受到重创。1998年,时任韩国总统金大中提出21世纪韩国的立国之本是高新技术和文化产业,韩国“文化立国”的国家方略就此确立,1998年也被人们当成“韩流”的起点。事实证明,金大中总统当年的定位准确,是具有战略远见的。

  朴槿惠政府的经济增长思路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创造经济”,韩流文化是主要抓手之一,其目标是到2020年,文化产品出口额提高到224亿美元,占据全球5%的市场份额,而韩国依赖的主要增长市场就是中国。据统计,2014年韩国电影和电视节目的对华出口规模,分别占到相应类别出口总额的42%和43%。可见,中国是韩国以影视剧为核心的文化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

  “韩流”的附加值很大。据韩国统计,每100美元的文化产业输出,就会有412美元的产业拉动;韩国有51.9%的企业销售额,都受到“韩流”走红的影响,包括汽车和电子产品。5年前,韩国人就宣称,“韩流”的无形资产总值达到了947.9亿美元,相当于三星集团的一半;韩国的文化产业,每100万美元的出口,就会带动十四五个人就业,是传统制造业的两倍。

  不难发现,中国很多人去韩国旅游,买化妆品、服饰、箱包等,都是因为对韩国文化的喜爱,更不用说直接的粉丝经济(演唱会、见面会等)了。LG经济研究院责任研究员沈佳8月10日发表报告显示,2015年访韩的598万多中国游客创造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达27.6万多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679亿多元),拉动超过19.4万韩国人就业。

  中韩文化为什么这么亲近?是因为中韩两国共处在儒家文化和汉字文化圈,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化底蕴,有相同或相似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这其中还包含历史上友好交流的渊源、地理上的相邻、经济上的相依等诸多因素。中韩双方对以上这些经过历史沉淀的积极因子都应该备加爱护,并使其发扬光大。

  这些年“韩流”在中国的影响达到罕见的高水平,不仅家喻户晓,甚至成为不少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就在许多中国人痴迷“韩流”、欲罢不能的时候,韩国一个让“萨德”入韩的决定泼来了一盆冷水。虽然说政治归政治、文化归文化,但那是指在一般情况下而言的。当政治问题影响到国家安全利益和民众安全感的时候,政治问题就不只是政治家的事情了。其实,文化交流从来没有离开过政治环境,“韩流”之所以能在中国流行起来,与中韩建交以来两国政治关系发展良好的背景密切相关。韩国也曾遇上过因政治因素干扰文化交流的先例,2012年,时任韩国总统李明博视察了处于韩日领土争端中心的独岛(日本称“竹岛”),曾经极受欢迎的韩国电视剧和男女乐团,就突然从日本的广播电视频道中消失了。

  “萨德”入韩不仅极大地损害了中韩关系,也撕裂了韩国社会。令人担忧的是,韩国部分保守势力还在此时往伤口上撒盐。韩国峨山政策研究院顾问千英宇在《东亚日报》发文挑拨称,中国肯定会抛开大国风度,使用幼稚的报复措施,强迫韩国屈服,此举必将一无所获。“只有清除混淆韩国集体理性的慕华思想的基因和亡灵,韩国才能站起来”。据报道,韩国演员朴宝剑在一则视频广告中在围棋比赛中打了一个名为“万里长城”的人。后来,该视频因遭到抗议被从网上撤下。一名中国网友评论说:“以后只有那些尊重中国的明星我才会追。”相反,韩国《首尔新闻》8月13日刊发评论说,在中国的韩国侨民和企业几乎异口同声反对部署“萨德”,并不是因为他们是所谓的“亲中派”,而是他们在中国切实感受到“萨德”可能给韩国带来的实质性损害。韩国一位音乐界人士担忧地说:“如果现在失去中国市场,打击会是日本市场的三四倍,而且关键是,没有可替代的市场,无法找到新的突破口。”韩国延世大学教授白永瑞认为,必须从长远看待中韩关系,如果任由反华情绪或嫌韩情绪在网络上发酵,那么后遗症可能长久留存。

  客观地说,韩国此前在东北亚复杂国际关系格局中左右逢源,它既拥有美国的军事保护,也充分利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中日冷淡而腾出的文化市场又都被“韩流”收入囊中。韩国需要非常珍惜这些年的战略佳境,不应轻易搅乱东北亚格局,否则,伤害最大的会是韩国自己。

  《环球时报》8月10日发表社评说:“即使抛开‘萨德’不谈,‘韩流’对中国文化市场的漫灌应当说也有些过度了,最近的事态或许提供了一个反思的机会。”的确,相对韩国,我们至今没有真正建立起流行文化是国家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的思想理念,或许这次机会应成为中国本土流行文化反省和成长的一个契机。这也警告韩国,莫让“韩流”变成中韩关系和文化交流的“寒流”。

责任编辑:刘灏

文章关键词: 中韩 朴槿惠 韩流 文化产品出口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