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言不合就闹出国,怎么破

2016年08月27日09:21   南方都市报 收藏本文

原标题:孩子一言不合就闹出国,怎么破

作者:墨攻

  这几年的暑期,不少家长都有这样一个感觉:旅游好像已成为孩子间相互比较的“砝码”。出国游学是炫耀的“资本”,国内游也要有“档次”,近郊游则没“面子”。一名一年级的学生甚至跟父母说:“如果我暑假哪儿也没去,开学后会和其他同学聊不到一起了。”对此,专家表示,暑假出游无可厚非,但若将其当作炫耀资本,旅游的意义就适得其反了。(昨日中新网)

  小孩子一言不合就闹出国,家长是答应还是不答应?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一口应承,孩子可能分分钟把家长当成“阿拉丁神灯”,崇拜倒是崇拜,但却别有所图。不答应吧,孩子会以为自个是一株无人疼爱的小草,要不,为啥如愿的总是别人家的孩子?所以,碰上这个问题,不管答应还是不答应,都得讲究技巧和方式,而不能失之简单粗暴。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游历对开阔眼界的作用毋庸讳言。德国世界杯期间,某电视台来到西南某贫困地区普及足球知识。结果,示范的摄影师一脚把足球开到了牛粪上。待他把足球洗干净,交给小学生练习时,惊人的一幕出现了:每个小孩将球踢出去以后,他们都会把球放到水里清洗一下,然后放到点球位置上———原来他们把清洗当成了足球规则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游历对互动双方不无裨益,摄制组感受到了城乡差距的巨大,当地小学生生平第一次接触到了足球。

  不过,承认外出游历的作用,并不等同无条件支持小孩出国游。道理很简单,作为未成年人,他们或许并没有真正做好准备。一旦处理不好,就极有可能从共赢变成双输。家长需要做的,只是从家庭经济状况出发,视孩子对外出游历的理解和准备程度而综合考虑。

  如果家庭条件宽裕,则可以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签订“成果清单”,将此次出游必须完成的任务一一罗列,比如与一个外国同龄人交朋友、看一次异域的日出与日落、与当地的晨跑爱好者来一次不少于3公里的奔跑、参与当地社区的一次志愿活动……同时,还要约定未取得预期成果时的“惩戒措施”,如两年内不得再次出国旅游……让孩子出行带有目标感和责任意识,这是其一。

  其二,若家庭经济状况不尽如人意,则可以用数字说话,和孩子说清楚出国走一遭可能对家庭生活品质带来的影响。若孩子坚持出国,则要求其履行“成果清单”的同时,和其约定出游成本必须A B制或者A A制,家长承担一大半或一半的费用。孩子的费用从哪里来?既可以是自己的压岁钱或者零花钱,也可以是自己的劳动所得,比如到展览馆里兼职小小讲解员。

  当然,若家里经济条件实在窘迫,无力承担,家长不妨开诚布公,坦言相告国外旅游不现实,国内游甚至于省内游乃至于市内游一样可以增长见识。事实上,除了国外和远方,一样要了解脚下的土地。因此不妨和孩子商量,就地转转,尤其可以根据各地乡土教材的牵引,让孩子对故土和桑梓有不一样的了解和认识。当然,出游无论远近,“成果清单”一样要有,以便让孩子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人就得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或许有人会说,上面这些太玄乎,一个小屁孩哪懂这些。这就近乎是对孩子的歧视了,心理学家斯金纳说过,儿童是一块白板,你在上面涂什么,就是什么。有些道理,孩子一时或许不懂,但时间一长就很难说了,而一个家庭的价值观,往往就是和孩子在同一张桌上吃饭时建立起来的,你说是不是?

责任编辑:刘灏

文章关键词: 出国 旅游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