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老假”落地没有速效药

2016年09月03日08:58   大洋网-广州日报 收藏本文

  原标题:“孝老假”落地没有速效药

  作者:付小为

  为打造“老年友好型城市”,北京市提出鼓励用人单位给予员工“孝老假”。日前,涵盖该条款的《北京市“十三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经北京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老龄事业发展规划由此上升为重点专项规划。

  仔细来看,规划以老龄事业为核心,涉及到健全基础设施、完善住房抵押养老周边金融配置、“旅游养老”服务等一系列措施安排。外界焦点独聚于“孝老假”,更大程度上可能在于假日的切实贴近性。

  给予员工为父母庆生过节、照料病中老年长辈的探亲休假,无论是前者的锦上添花还是后者的雪中送炭,都怀着满满的人情味,恐怕鲜有人不拍手称道。这样的情境和图景不仅是规划制定者的向导和向往,也可以说是与骨感现实截然对立的美好想象。

  大多对“孝老假”的讨论无不围绕假日落地的问题,甚至将其与机关事业单位的探亲假类比。联系到企事业单位探亲假的几近闲置,带薪休假的名至实不归,“孝老假”从伊始就引来可行性忧虑。而这样的忧虑就像人们对“孝老假”的期待一样贴近现实。

  怎么在不增添企业负担,保障员工休息权,兼顾家庭责任之间达成平衡的问题陷入了与其他休假问题一样的困境。客观来看,于发展的现阶段,整个社会也难找到短期的特效药。

  “常回家看看”成为大多数离乡背井者心头的念兹在兹,与传统社会长期以来的孝亲敬亲的要求与行为大相径庭。然而,传统社会“父母在,不远游”的孝敬前提本身其实也是不合时宜的。背井离乡背后牵涉的不仅仅是发展不平衡、地域差异下的无奈出走,从另一方面而言它也开放了人们自由迁徙、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权利。如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对田园牧歌的放弃,行至今天,经由城市化冲击的社会乃至社会关系、传统家庭结构,需要有传统方式之外的补给。

  尽管不舍,哪怕无奈,“孝老假”所面对的现实,所遭遇的困境,是社会制度其他层面该努力弥合和修复的部分。在认可“孝老假”初衷,鼓励而不是强制“孝老假”的当下,更多的考量应该放在“孝老假”之外。也就是说,如何给予子女在异地的独处老人从精神到物质层面的普遍关怀。这就涉及到从社区到乡镇老人聚居圈,便民生活设施、配套医疗服务、社工关怀组织、文娱活动安排等不同生活系统的构建完善。与此同时,对于有条件、有意愿将父母接至工作生活区孝养的子女,则要打通医疗保障、养老金发放等问题的异地障碍,让更多的家庭能够共享天伦之乐。

  随着中国社会逐步向老龄化迈进,老龄事业的发展将是国家未来必须充分考虑的头等大事之一。适应老龄化社会,因应老龄化社会调整并作出具有现实针对性的布局,需要更审慎理智的头脑,抛开想象的美好,我们得从脚下的现状一步步搭好新的基石。

责任编辑:刘灏

文章关键词: 孝老假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