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发力须以创新赋能为前提

2016年09月07日08:57   南方都市报 收藏本文

  原标题:财政发力须以创新赋能为前提

  作者:杨国英

  9月5日,G20杭州峰会落下帷幕,“避免货币竞争性贬值和不以竞争性目的盯住汇率”成为本届G20杭州峰会的核心共识之一,这同时也预示着中国经济仰赖的货币刺激,或将渐进让位于财政发力。

  其实,在9月2日上午举行的G 20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就明确指出,“传统的货币政策不再生效,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

  从各国经验来看,单一货币政策的局限性是很多经济大危机留下的共识,在货币宽松失效、进入流动性陷阱之时,以财政发力取而代之的确可以起到“稳增长、保就业”的作用,应该讲思路相当务实。不过,正如货币宽松一样,财政政策的操作空间有限也是事实,尤其是长期来看,给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并不明显,财政政策的力所不逮之处,仍需创新赋能来补足。实际上,这也是本届G20峰会的重要精神。

  财政发力要适度,不能从极端依赖宽松的货币刺激走向过度依赖财政发力,甚至形成“唯财政政策论”。就当下而言,今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已经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财政发力的托底作用,而且必须看到,与前几年相比,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边际作用明显呈不断下滑趋势。下半年要特别注意,财政政策在地方上的落实会不会间接保护落后产能,与中央的“去产能”目标相背。总的来说,有必要认识到,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只是政府进行经济调控的手段,经济增长的内在驱动力绝不可能单纯依靠工具来实现。

  各国的共同经验已经表明,经济要想获得长效增长,要达到本届G 20峰会提出的结构性改革目标,都必须依靠创新来释放更强大的增长动力,此次G 20峰会对于增长、创新的双重聚焦,也体现了这一共识。如果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当于汽车的燃油和机油,那么创新才是汽车的引擎,是经济牵引力的真正来源。习近平主席在本届G 20工商业峰会(B20)讲话中即提到,“我们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创新第一动力的作用……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

  至于技术创新的方向,无疑是互联网等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在这方面,习近平主席的“总述”和互联网大佬的建言都值得思考。习近平主席指出,“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日新月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将给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

  相比于技术创新,构建更具包容性的体制创新显然更为重要,对此,习近平主席的概括也颇为全面,他指出,“我们将推广发展理念、体制机制、商业模式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创新……”当然,促进以上内容的创新,政府的自我改革和放权仍是核心要旨。此外,包括国有企业改革、户籍制度改革、财税体制等改革,我们可以期待未来必将进一步加大深化改革的力度。

  制度创新是根,技术创新是果,没有制度创新持续输送养分,那么,技术创新很有可能就沦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故而,我国启动财政发力必须以创新赋能为前提,没有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进行核心支撑,财政政策的发力空间不仅极为有限,而且极有可能会造成间接保护落后产能的负面效应。

  之于当下而言,我们既有必要认识到,在货币流动性严重过剩之下,为了阶段性地稳增长和稳就业,我国财政政策的发力是存在一定必要性的;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政府债务逐年增加之际,我国财政政策的发力空间实际已相对收窄。对此,G 20峰会对于以创新促增长的共识,实际上更值得我们为之思考,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到来的前夜,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方面的蓄势,对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将意义深远。

责任编辑:刘灏

文章关键词: 财政发力 创新赋能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