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撞机的争论还应当继续和深入

2016年09月08日08:33   南方都市报 收藏本文

  原标题:对撞机的争论还应当继续和深入

  作者:张田勘

  9月4日《知识分子》刊发了杨振宁先生的文章《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9月5日《知识分子》又刊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的反驳文章《中国建造大型对撞机,今天正是时机》。

  两篇文章的观点针锋相对,火花四溅。由于两者都是权威,而且也列举了连同行专家都难以反驳的理由,因而让局面真的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要解决中国是否建超大对撞机,还需要进一步争论和讨论,而且不只要听取专业人员的意见,也要听取一些与高能物理和自然科学相关专业,如科学史、科学学、未来学和科学文化方面研究人员的意见。原因在于,现在发表意见的专业人员提出的根据基本上是预测和假设,并不能得到实证的证明。

  例如,建超大对撞机是否在未来30-50年对国计民生有重大的利好和促进作用,正反双方都是预测,也因此,需要从科学对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等方面进行解读和预测。这种解读主要应考虑两个维度或目标,一是超大对撞机是否为未来的核心和主流学科,并能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二是高能物理对未来的国计民生和社会经济发展是否举足轻重并远远超过其他学科。实际上,这两者是合而为一的。

  任何科学研究或知识对于人类都是重要的,也因此,无论哪个学科的发展也都是重要的。然而,就科学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程的历史来看,还是有轻重之别的。一个争论较少也能获得多数人认同的可衡量标准是诺贝尔奖。诺贝尔在其去世前一年(1895年11月27日)设立该奖的5个奖项是: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化学、和平和文学奖(经济奖是1969年添加的)。

  这几个奖项是人文、社会和自然学科各有一半(医学应视为社会、人文和自然学科的结合),这说明诺贝尔认为,促进这个社会变得更好的科学是文理各半。但是,科学的发展到今天已经表明,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在今天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上比值和权重已经加大。

  从1901年至今,化学奖共有172人次获奖,但其中近一半人次是因为生命科学、生物化学的内容获奖。在诺贝尔奖总奖项未增加(经济奖例外)的情况下,获奖内容和人数向生物医学方面合并和倾斜,说明生物医学的内容更能获得人们的认同。也因此,199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得主之一、英国的理查德·约翰·罗伯茨鼓励学子学生物和研究人员从事生物医学研究。

  原因很简单,从事生物医学研究,有1.5次机会获诺贝尔奖,化学有0.5次机会,其他则有1次机会。在此前的建对撞机争论中也提到获得诺贝尔奖,尽管诺贝尔奖不是科研的目的,但能够获得诺贝尔奖不只是荣誉,而且是所从事研究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贡献的证明,也是国际社会的肯定。从这个意义看,中国和其他各国的科研经费应当投向哪里,或重心应当向什么学科倾斜,已经比较清楚。顺便要说的是,得诺奖也得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的突破也说明中国的研发经费应该有主要方向。

  更重要的是科技引领人类产生的几次社会变革和文明发展所给予的启示,研发经费应当主要投向哪里。现在一般认同的推动人类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和发展的有5次科技革命,并且现在正面临第6次科技革命。科技革命包括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在于,科学革命是能够引发人类生活观念深刻变化的科学变革;技术革命是能够引发人类生产方式深刻变化的技术变革。科学革命可以催生技术革命,技术革命会萌生产业革命。因此分开来讲人类经历了两次科学革命和三次技术革命。

  按照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的看法,中国错失了前四次科技革命的机遇,但抓住了第五次科技革命的机遇,让中国升级为工业化和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但是,现在面临第6次科技革命的选择,而六次科技革命很可能是在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以及它们交叉的领域出现。

  但另一些学者预测,第6次科技革命的内容和发展有5大学科,一是整合和创生生物学,可解释生命本质;二是人格信息包技术,包括人脑的电子备份与虚拟再现;三是仿生技术,即人体的仿生备份和躯体仿真;四是创生技术,包括创造新的生命形态和生命功能;五是再生技术,即生物体的体内和体外再生。

  笔者认为,生物医学、生命科学、脑科学、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和网络应当是第6次科技革命的重点。即便以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预测,也是电子工业、宇航工业、海洋工业、遗传工程组成工业群。综合上述情况,在第6次科技革命面前,中国以及世界各国应当把研发资金主要投入到什么地方已经不言而喻。

责任编辑:刘灏

文章关键词: 对撞机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